渐行渐远的老手艺

zz.fjsen.com  2014-06-26 15:28:18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城市化的进程往往浮躁莽撞,总是以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却并不大顾及历史的情面。一直传言要实施的西街改造方案,让人心起起浮浮了好几年。而倘若真当熟悉的青瓦红墙于推土机扬起的灰尘中难觅踪影,昔日的古厝骑楼在现代化建设中换去旧容,还有什么能收留起我们无处安放的记忆?建筑可能终难逃湮灭于时间长河的命运,而那些散落的传统工艺或许会继续静默繁衍生息,因为它们承载着一代又一代西街人的共同记忆。

 

    南米北面,中国基本的主食格局,地处闽南的泉州人自是在米上下了不少功夫。单单一碗蚝仔粥,便熬制了千年时光。西街上,这样的传统粥铺并不算少。在到处充斥着大火快煮的速食文化下,其仍坚持着文火细炖的缓慢。在春蚝肥韭菜香的时节,取上等蚝仔,调和糯米,加入指甲盖大小的五花肉。佐之香菇丁,嫩切姜丝,入下猪骨汤中搅拌熬至八分熟方可。糯米绵香黏软,蚝仔细滑爽口。一口,牙齿酥软,肠胃皆化。如今,西街的人不再世代执守于此,他们有的告别街巷,远走他乡。在外面的世界冒险开创,见过一望无际的大漠风情,新鲜刺激的咸辣滋味亦曾在喉咙里激荡。然而,记忆深处最难忘的味道,还是巷子拐角处的那碗热气腾腾的蚝仔粥,那缠绕唇齿间的鲜咸滋味寄托着无数游子的故土深情。

 

    如同馒头需配稀饭,豆浆加之茶叶蛋。对于传统西街人来说,蚝仔粥搭润饼最相宜不过。自宋代以来,泉州地方便已有清明节吃润饼的习俗。人间四月芳菲天,又到一年清明时。西街上那家被封为金牌老字号的亚佛春饼皮店也进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润饼皮店传到傅亚佛手中已经是第三代了,小店和过去相比并未有太多的变化。门口依次排开的是用了几十年口径约为三十公分的平底铁锅,店内摆着几把陈旧木质桌椅,而亚佛师傅手中用着的依旧是祖父传下来的那根搅面棍。他说:“尽管耗时又辛苦,但这样搅出来的面紧实劲道是大机器无法相比的。”说话的间隙,师傅顺手抓起一团面,轻轻地往烧热的锅面上一拍。赶掉多余的面,再稍势一刮一蹭。几秒的功夫,一张浑圆轻薄,乳白透亮的润饼皮便做好了。就是这简单随意的动作,师傅练了三十年,面粉的选用,搅面的力度和拍面的轻重拿捏等等。一项传统工艺里难的不是记住繁琐的每一步骤,而是手感。工序可以传承,手感却永远无法延续。

 

    寺庙祠堂汇聚的西街每逢传统节日,最热闹不过。正月十五间,除了挂彩灯,放鞭炮,街头巷尾热闹一番后,回到家中吃上一碗元宵圆才是头等大事。虽然同为吃元宵圆,比起北方,西街传统的做法则更为精细。首先将一定比例的花生芝麻打碎研磨成细小颗粒,均匀搅拌后与猪油、葱头和白糖一起放入锅中翻炒,再将炒好的馅料装入球形模具内用铁锤敲打紧实后推出,最后将成型的馅料倒入糯米粉中滚匀后入水,多次反复。如此费心的操作,在高速发展的时代里,自然从家家户户中逐渐淡出。然而西街上白雪元宵圆店门前,每年正月十五都会排起长队,前来购买的人络绎不绝。人们通过此种方式来表达对传统工艺的尊重,以及对消逝老味道的挽留。

 

    元宵圆若是西街人节日吃食中最难忘的记忆,妆糕人则就是他们儿时岁月里最珍贵的玩具。五颜六色的糯米团,在妆糕艺人的手中,一揉,一捏,一挑,一压。再用小刀轻勾眼角,剪子修建眉毛。或是古典名著中的英雄,或是武侠小说中的高手。掏出积攒几日的零花钱买来一个心仪已久的妆糕人,小心翼翼的拿在手中,激动地从巷口风一样跑至巷尾。这童年的欢乐,独属于西街少年。

 

    城市化的进程或许终将势不可挡:亚佛润饼皮店一年有九个月都是淡季,你可能更习惯在快餐店里打发掉一日的早中晚餐;蚝仔粥的味道固然好,但也着实麻烦;白雪元宵圆的做法不必浪费时间去关心,而妆糕人亦是遥远的曾经。

 

    现代化的大都市似乎并无差别,游走于其中,一样的纵横桥梁,一样的水泥森林,记不真切与分明,而这一切真无分明吗?

 

    当熟悉的叫卖声隐约传来,你仿佛又站在了西街。蓦然回首,那些老手艺旧味道,自岁月深处,纷至沓来。它们盘旋在西街人的记忆里,不可更改,不可复制。一代又一代延续下去,成为时光里最深的烙印。

  • 责任编辑:王佳佳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