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历史上的经典双台风

zz.fjsen.com  2014-07-31 13:59:16   来源:中国气象报  我来说两句

    强吞弱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弱的台风就有可能被强大的台风吞并。

    2006年8月10日17时25分,第8号超强台风“桑美”在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马站镇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60米/秒,堪称登陆中国的台风之王。

    在“桑美”形成时,西北太平洋洋面上还有两个热带气旋“玛利亚”和“宝霞”。因为他们互相间隔仅1000公里左右,极有可能发生双台风效应。

    通常来说,较强的台风有可能让距离较近的弱台风发生大转向且强度减弱。但当时,才出生的“桑美”所处的大气环境很好,海温与大气环流的配合恰到好处,使它茁壮成长,不受限于强大的“玛利亚”而减弱,直到后期“玛利亚”远离。逐渐强壮的“桑美”却限制了“宝霞”,“宝霞”在“桑美”的影响下转向西南偏西方向靠近台湾。

    不幸的是,“宝霞”受到“桑美”限制,显得“营养不良”,自身力量偏弱,在登陆后,减弱非常迅速。此时“宝霞”与“桑美”相隔不过1000公里,“宝霞”的残余云系在“桑美”的旋转下,被卷走。两者逐步形成了一个环流,“宝霞”被“吃”掉了。

    不过张玲认为,“吃”是媒体非常吸引眼球的说法。毕竟,吞并发生在“宝霞”逐步减弱消失的过程中。

    在张玲的记忆中,吞并的案例并不是特别多。“不过,吞并是有可能的。从能量的角度上说,在1000公里这种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同时存在两个强台风的可能性非常小。如果台风一强一弱,强者就很有可能把弱者卷进自身的环流中。”

    复杂路径

    1991年第19号台风“纳德”是台风中的一朵奇葩。其路径飘忽不定,包括4次大转弯、2次增强,并在17天内2次登陆我国。

    在西北太平洋面上生成后,“纳德”一路向西进入南海,却又突然掉头驶回太平洋,然后折返直奔台湾。在台湾南部登陆后,它继续朝着广东和福建交界处逼近,在靠近沿海时转而南下,驰骋了相当长的一段路程又沿着近乎原路的路径返回,最终登陆汕头附近,后因地形因素逐渐消散。

    路径复杂,与双台风效应密切有关,“纳德”曾先后受到两个热带气旋的影响。在生成之初,由于受到位于东边的热带风暴“路加”的强大外围环流影响,加上太靠近陆地,“纳德”的增强十分缓慢。在“路加”远离后,由于环流形势调整,引导气流发生变化,已经进入南海的“纳德”再次转向进入吕宋海峡。其后,它在台湾南端的恒春半岛登陆,并迅速减弱。造成其减弱的主因除了台湾的高山外,还有当时位于“纳德”东南方的台风“梅莉”。“梅莉”逐渐接近,其外围环流风场不一致,使得摩擦增强。正是由于“梅莉”的牵引及高压的南下,“纳德”90°掉头,开始了向南行进的路线。看起来这两个台风互相排斥而渐行渐远。

    说到互斥,张玲认为,有种情况也会导致台风看起来是互斥的。即藤原效应结束后的两个台风,东边的台风由于距离副高很近,在副高西侧偏南气流引导下快速向偏北方向移去,而西台风由于离副高较远,引导气流弱,移速较慢,或转受其他系统影响开始走自己的路,从云图上看起来就像是两个台风分开了一样,例如2011年的台风“海马”和台风“米雷”。

    双台风相互作用研究尚难定量

    双台风在西北太平洋上除了上演互旋、互斥、吞并,还有其他竞争与合作的形式。例如,强大的一方并没有“吃掉”弱小的一方,弱小的气旋可能跟随强大台风的步伐。再比如,强大的台风“撕裂”弱小台风,使弱台风无法维持自身完整,被拉伸成带状。这些有趣的现象,使得双台风效应一直是国内外气象工作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有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双台风都一定上演双台风效应。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专家曾搜集了从1956年至1975年西太平洋的92对双台风个例,研究了双台风相互旋转、相互靠近的现象。他发现从相互作用对两个台风移动路径的影响上看,约有三分之一的个例影响不明显。而对有影响的个例,其中约42%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是二者的移速有变化,移向变化并不明显。

    其他科学家也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双台风效应进行研究。例如,使用数值模式对双台风效应进行模拟,通过改变台风的强度与距离,分析其相互影响所改变的路径及强度。

    不过,到目前为止,国内对双台风效应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阶段。其机理以及定量的研究有很大不确定性。

    “双台风好比在流水中前进的船,两条船自身的作用力与不同的流水速度会形成不同的合力。”张玲说。双台风的路径与两者距离、强度以及大气环流、海温等背景场都有关,这就不难理解,双台风效应为何有如此大的不确定性,双台风路径预报更加困难。如同在物理学中做力的合成题时,在存在什么方向的力、力的大小都很难准确估计的情况下,很难准确断定合力的大小与方向。

    张玲坦言,在预报中,只能把双台风效应当作参考因素之一。“拿今年‘天秤’举例,预报员提前预估到它在穿过台湾进入南海东北部后将会移动缓慢,出现回旋路径,但回旋的范围有多大,更靠近台湾还是广东,很难准确判断。”

    张玲认为,很多关于双台风的理论研究尚需实际预报的实践与检验。

(洪玉芸 供稿)

 

  • 责任编辑:王佳佳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