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冻”和台湾“第一鱼”升值记

zz.fjsen.com  2015-01-22 08:53:02  朱少文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去年,大陆水产品出口不振,东山与台湾水产双向交易额却逆势增长近五成。年出口值居全省县(市、区)第一的东山水产业,其崛起与台湾有着怎样密不可分的关系?

“大片冻”和台湾“第一鱼”升值记

——东山与台湾水产业交流合作纪实

东山水产的“黄埔军校”

东南网1月2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梦婕 通讯员 朱少文)“鱿鱼生鱼片一入口,很多日本业内人士就知道这鱿鱼生鱼片是不是来自东山,很多国家只认东山产地。”台湾大有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翁启镜上世纪90年代初第一次到东山,“就吃到了这辈子都忘不掉的鱿鱼”,并马上决定到这里投资创业。东山是个面积仅194平方公里的海岛小县,位于台湾海峡喇叭口的闽南中心渔场,资源丰富,是闽台粤交汇处最大最好的一个渔场,吸引了大批台湾水产业者前来投资,他们不仅带来了资金、种苗,还带来了先进的管理和养殖技术。

祖籍漳州的翁启镜是最早来东山岛投资设厂的台商之一。他告诉记者,自己第一次来东山考察的时候,这里的鱼虾蟹等几乎都是采用传统的大片冻、大箩筐方式进行粗加工,卖的是廉价的原料钱,被人戏称为“东山建基地,外省做生意”。在东山设立东兴水产加工有限公司后,他马上从台湾全套引进技术和设备做水产加工。高标准的精深加工生产线、丰富的产品,尤其是加工产品的丰厚利润让人大开眼界。一些当年在东兴打工的东山人日后“出师”,创办水产加工企业或跳槽担任技术骨干,从技术到管理采用的都是从“东兴”学到的“台湾标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东山大鑫家庭农场创办人蔡原生在东山养殖鳗鱼,利润逐年走低。台湾人到东山养殖石斑后,供不应求的局面让蔡原生动了心。但由于技术不过关,他养殖的首批石斑鱼全军覆没。无奈他只好向当地台湾养殖业者求助,网箱养殖、定期选苗、保温棚过冬等当时十分先进的技术,台湾养殖户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蔡原生的石斑鱼养殖规模从此迅速扩大,并带动了周边养殖户也来“尝鲜”。如今,整个东山已有石斑鱼养殖基地2万亩,位居全省前茅。

通过嫁接台湾技术、引进先进设备和改造生产线等,如今,东山水产业已形成一个涵盖养殖、加工、旅游等多层次的产业体系。目前,全县有49家水产品加工企业获得出口卫生注册登记和质量许可,6家获得欧盟注册,23家获得对美水产品HACCP质量认证。

水产双向贸易逆势上涨

两岸关系的日益密切,为东山对台贸易创造了良机。在大陆水产品出口不振的情况下,去年东山对台水产品贸易出口量6.1万吨,货值8.8亿美元,分别逆势同比增长24.48%和48.54%,台湾市场已占到东山水产出口市场的34.37%。

在台湾设有办事处的海魁集团董事长陈振魁告诉记者,目前东山水产之所以在台湾大受欢迎主要得益于这两年东山水产企业对产品研发的投入。例如东山的冻海参、冷藏罐装巴氏杀菌蟹肉、鲍鱼罐头等高附加值品种在台湾都是抢手货。去年东山开展对台贸易的水产企业有51家,销往台湾的水产品有6大种类近100个品种。

另外,台湾销往东山的水产品去年也大幅提升,一类为鲜活水产品,主要为青斑鱼,全年进境台湾活鱼1060吨,货值387万美元,分别同比增长36%和43%。另一类为冷冻水产品,主要为鱿鱼、秋刀鱼、黄金鲳,为近年来新增业务。东山检验检疫局动植物检验科科长张东斌表示,台湾水产品进入东山后销往内陆,不仅丰富了民众的餐桌,更重要的是为东山水产加工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来源,缓解了这个水产加工大县的“缺粮”难题。

日前,总投资5亿元,位于海峡两岸(福建东山)水产加工集散基地内的闽台渔业城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闽台渔业城全部建成后,将可以满足千艘以上渔船停泊、避风和补给,年水产品卸港量20万吨以上,成为台湾水产品登陆销售的最大基地之一。

  • 责任编辑:林燕婷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