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维国:向农村学生捐书的“蝴蝶效应”

zz.fjsen.com  2015-03-25 10:04:55  孙维国 来源:中国未成年人网  我来说两句

“很感谢李平生老师又给我们捐书,他捐的这些书法书籍,我们都特别爱看。”近日,福建漳州平和县南胜中学学生叶晓冰在图书室又见到李平生捐来的新书时,激动地说。据该中学校长杨新生介绍,这已是李平生第五次来学校捐书。这些年他共向学校捐书4000多册。(3月4日《海峡导报》)

读了这则新闻,不由想起我的朋友王冰老师,王冰在南京一中学教书,去年底,将100本书寄给我老家小学。王冰告诉我,他正在联系相熟的同学、朋友,准备向我老家学校捐赠更多的书。同时,向其他偏远地区的学校赠书,让书“流动起来”,使这些书的价值得到发挥,让更多的山区孩子受益。

李平生和王冰虽然素不相识,但他们都在做同样一件事,让书“流动起来”,使更多的农村学生受益。书是建筑文明的砖瓦、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心灵发育史,在哪里因阅读而收获了内心的丰润,哪里也就可能成为其精神的故乡。可见,读书于一个人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然而,一个不争的现实是,农村学生、尤其是山区学生,除了课本,没有更多的课外书籍可读。正是观照这样的现实,向农村学生捐书,让书“流动起来”,就成了改变农村学生有书可读的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我国国民阅读率一直在下滑。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诸多,但与阅读氛围的营造有重要关系。所谓阅读氛围,就是通过读书月、开放公共图书馆等公共行为,为公民搭建阅读平台,形成一种良性的阅读互动,在社会上营造一种浓厚的阅读氛围。在这样的阅读氛围中,公民、尤其是青少年的阅读习惯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养成一种阅读习惯。

捐书给农村学校图书馆,让农村学生有书可读,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正是在营造一种阅读氛围,置于公民阅读率下降的现实,此举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当更多的“李平生”和“王冰”在现实中涌现,农村学生的阅读贫乏环境就能得到持续改变,此中所带来的“蝴蝶效应”不言而喻,不仅对孩子有益,更对营造阅读氛围有益。

营造阅读氛围,我们人人可为,虽然这种行为非常微小,但再微小,也是进步。(中国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孙维国)

  • 责任编辑:林燕婷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