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首例家庭寄养 资金掣肘寄养家庭难寻

zz.fjsen.com  2015-05-07 11:26:41  张辉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林荷莲在陪党兴旺玩耍。

东南网5月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郑蔡乐 郭碧燕 文/图)“28、29、30!”4月20日,是4岁的脑瘫儿党兴旺来到林荷莲家中满月的日子。这一天,党兴旺给“妈妈”送上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在例行的康复训练中,他可以连续站立30秒了。林荷莲兴奋地说:“刚抱回来的时候,他全身软绵绵的,连坐都坐不直。”

林荷莲在漳州市芗城区大同村居住了13年。一个月前,她与漳州市社会福利院签订寄养协议,将党兴旺寄养到家中。这是去年年底《家庭寄养管理办法》实施后,漳州市首例家庭寄养。事实上,家庭寄养早已开展多年,但林荷莲仍属少数派。这背后,是家庭寄养模式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从院舍养育到家庭寄养

参与家庭寄养,林荷莲已不是头一回。早在去年2月,她就从漳州福利院接回了脑积水患儿党友平。半年后,党友平身体状况渐入佳境,被一个爱心家庭收养。在外人看来,林荷莲俨然吃力不讨好。她的“固执”源自一次在福利院的义工经历。

“一个大厅几十个孩子,只有五六个护工,根本照顾不过来,更别说陪他们玩耍了,小孩整天对着墙,个个愁眉苦脸。”震惊之余,林荷莲蹦出了这样的想法:如果能让这些孩子享受到家庭关怀就好了。

这和家庭寄养模式的初衷不谋而合。闽南师范大学副教授黄耀明长期关注漳州的特殊家庭。在他看来,传统院舍养育模式下,孩子缺乏依恋、信任和安全感,社会适应性差。家庭寄养可对症下药。“孩子进入家庭,重新建构家庭关系,有助于修复受损的情感,身心更加健全。”黄耀明说,在一对一的照顾下,孤残儿童的身体也更易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得以提升。

  • 责任编辑:林燕婷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