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生态双第 侨民乐园

zz.fjsen.com  2015-09-30 12:01:45  黄国轩 郑智敏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龙海双第华侨农场依托秀美山林打造生态旅游区,老农场旧貌换新颜

生态双第 侨民乐园

 

印尼归侨曾水亮夫妇在新村公园里散步。

 

新出炉的千层糕。侨民制作的异域风情小吃正走出双第为外界所知。

东南网9月30日讯(福建日报 黄国轩 郑智敏 文/图)龙海双第华侨农场,这个半个世纪前为安置当时印尼、缅甸、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归难侨而建立的国有农场,31平方公里场区,森林覆盖率达86.2%,人口仅3646人,侨眷占70%。近年来,双第华侨农场打造生态旅游区,推进城乡环境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生态双第渐成侨民新乐园。

山里的“别墅群”

9月28日,从龙海市区驱车16公里进入双第华侨农场,一路感受青山如黛、绿树成荫的丘陵山区风貌。山林秀美、侨居亮丽是农场的一大标签。快到场区,依山丘而建的成排小洋楼,在绿树掩映下,整洁漂亮,看上去像花园式别墅。

过去,归难侨生产生活条件较为艰苦,住房多为土木砖混结构,拥有好生态的侨民亦无心留恋周边环境,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留下的多为老人和小孩。“2008年,农场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侨居造福工程,规划拆旧建新、建设廉租房。”农场副场长郑友明说,除了危旧房改造安置,一些边远的自然村也迁至规划的新村。

在寨仔管区,两幢商住式的“和平佳苑”廉租房已装修完工,正准备安置从山上搬迁下来的胜利、石斗两个自然村的78户居民。新楼房一层规划了存放农具空间,从细节上为侨民考虑周详。

郑友明告诉笔者,农场对新农村进行高标准的统一规划,并投入2200多万元配套建设道路、供水、供电等设施及绿化,每户侨民还获得农场3万元的建房补助。

农场1129户居民,有900户住进了洲仔新村、天城新村、五一新村等8个新村。每一个侨民新村,几乎就是一道亮丽的别墅群风景线。

侨民的“门前三包”

“来到我们这里,可以尽情地深呼吸。”走进侨星管区和平新村,76岁的印尼归侨曾水亮夫妇热情地邀笔者到家里小坐。老曾的家是根据农场统一设计的二层半楼房,四周环境干净美丽,房间内同样被夫妇俩收拾得非常整洁,几乎挑不出一样多余碍眼的物件。

曾水亮告诉笔者,印尼归侨有很强的保洁意识,上世纪60年代刚到农场时,即使住在没铺砖的房子,家家户户也都注重做好卫生。2008年搬入新村后,大家把屋内屋外收拾得更加舒适宜居。

农场因势利导,把城市特有的“门前三包”保洁机制引进各管区,建立保洁队伍,实行“村收集、场中转”的垃圾处理机制,倡导侨民房前屋后种花种菜。

“一些本地人也受我们影响,把家打扫得干干净净。”曾水亮带着笔者把家里楼上楼下参观个遍,就连给3个常年在外地做生意的儿女留的房间,也收拾得整整齐齐。

“孩子两个在香港,一个在漳州开发区,但我们更喜欢待在这里!”作为农场退休职工,曾水亮夫妇每月能领到4000多元退休金,晚年生活无忧,每天钓鱼、打牌或打理菜园,日子过得休闲温馨。

“侨”特色生态游

“你看那片山林,原本是速丰林,今年新改造种植红锥、卷夹相思、降香黄檀等珍稀树种。”郑友明指着不远处的山丘说,农场计划用几年时间对2.2万亩的速丰林进行改造,为发展生态旅游业增添底色,至今已完成改造2500亩。

为保护生态环境,农场早些年就禁止工业企业的进入和扩张。去年,农场加大九九溪水环境整治,同时,保护性修缮清安岩寺、土楼等历史名胜古迹。随着城乡面貌和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农场逐步改变传统农业为主的单一发展模式,转型发展生态旅游。

为此,农场大手笔投入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通联靖海高速的双第连接线今年8月竣工通车,双第迎来首条高速公路。与此同时,作为进出双第唯一主干道的双榜公路也开工扩建。

“打造宜居环境,双第发展生态旅游出现了生机。”双第华侨农场党委书记庄立新告诉笔者,前不久,农场签约引进总投资数亿元的华特旅游项目、鹭凯生态农庄和漳州旅游集团投资的生态项目,目前正在做前期工作。

每逢周末,厦门和漳州等地经常有市民组团来体验生态且温馨的双第。双第异域风情的独特优势,与发展旅游业极为相配,农场鼓励侨民发展地道的东南亚风情小吃。

“传统印尼小吃可作为美食伴手礼。”今年28岁的梁慧蓉是第二代印尼归侨,她看到生态旅游大好前景,前些年和丈夫从厦门回到农场开了家印尼糕点店,手艺由归侨奶奶和母亲传授。

  • 责任编辑:林燕婷     标签:龙海 双第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