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昌:心灵之旅的动人故事

zz.fjsen.com  2015-10-15 11:54:06  雷光美 陈晓青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东山县杏陈镇是谷文昌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当地百姓听说要挖掘并整理谷公在杏陈的事迹时,纷纷响应,把珍藏的一个个物件奉献出来——

心灵之旅的动人故事

 

近日,谷文昌纪念馆改造完毕对外开放。朱少文 摄

 

东山县杏陈镇“荷风古意”现场体验教育专线吸引了不少参观者。朱少文 摄

东南网10月15日讯(福建日报 雷光美 陈晓青 朱少文)连接沈海高速公路的东山联络线在国庆节前建成通车后,有三个进岛通道的东山县门户杏陈镇接待的游客更多了,其中在漳州市富美乡村示范村——前何村,一条以“荷风古意”为主题的谷文昌精神现场体验教育专线更是热门。许多人并不知道的是,这条心灵之旅线路的背后,蕴含着感人的故事。

干部群众共呼声

今年初以来,随着“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学习“四有”书记谷文昌活动的深入开展,各地到东山瞻仰学习的人群络绎不绝。东山县及杏陈镇的党员干部沿着谷公的足迹,也开展相关活动。其间,干部群众都呼吁要把谷文昌在杏陈的事迹挖掘并整理出来。

“1956年,谷文昌带领大家在杏陈建设全县第一座水库——西山岩一级水库,随后在杏陈共陆续建7座水库,占全县三分之一以上,这是其他公社所无法比的。”现年85岁的黄坤记介绍。黄坤记当时任礁埔乡党支部书记,曾参与建设水库。

“1952年至1954年,谷文昌到大产村指导成立全县首个盐业生产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使杏陈成为全县发展最早、规模最大的盐场。这座‘银色丰碑’为东山财政收入和当地村民致富奠定基础,也在全县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现年88岁的原合作社副社长李番来说。

“1969年,谷文昌受到冲击,前何村村民把他‘抢回’,对外号称批斗,实则保护起来。林来凤、何碧义等好几个村民的家他都住过,也有许多当时的实物!”前何村村委会主任何来发说。

“捐赠谷公香炉的谷文昌精神义务宣传员陈和春和老通信员何坤禄有许多资料、实物。”杏陈镇关工委副主任曾明生说。

原来,谷文昌当年在杏陈镇的感人事迹还很多,独特之处也不少啊!今年6月,中央领导特地到前何村调研,更促使这条众盼所归的体验专线进入杏陈镇党委的工作议程。

 

14日,纪念谷文昌诞辰100周年图片展、书画展和摄影展在东山县文博中心举行。              朱少文 刘建龙 张艺生 摄

群众踊跃献珍藏

消息传开后,大家踊跃捐出自己珍藏的物件。

81岁的林来凤阿婆把一张古床洗干净后捐献出来。她说:“当年我老伴带一位操外地口音的中年人回来,说要住一段时间。他平易近人,与我们吃一样的饭,平时就睡这张床。等他离开后我才明白保护的是谷文昌书记。”

曾在谷文昌身边工作过的何坤禄捐出了珍藏的收音机、水壶和钢笔。他说:“这些都是谷书记送给我的,睹物思人,我一直珍藏着。如今能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更有价值了!”

“谷书记也曾经在我家住过,虽然那时我还是个小孩,但他很疼我们,也常教我们识字,这些都记忆犹新。”前何村村民何碧义把当年谷文昌居住过的40多平方米的房子捐出来作展室。

义务宣传员陈和春捐出了许多资料和图片,一些村民捐献了当年建设的实物,谢学文等几位书画家还捐献了以谷文昌精神为主题的作品……据统计,各界干部群众共捐献各种展品100多件。不久,一个村级谷文昌纪念室建成并对外开放。

 

在东山,昔日飞沙滩已建成美丽的海湾公园。朱少文摄

七大项目齐头并进

谷文昌的事迹很多,单靠一个纪念室无法涵盖其精神的全部,也无法满足党员干部学习的需要,必须进行拓展延伸。

集思广益后,杏陈镇党委谋划了“思源居”“谷公步道”“荷泽塘”“农耕实践基地”“雅美农庄”等七大项目,形成一条以“荷风古意”为主题的谷文昌精神现场体验教育专线,并明确了负责项目的镇村干部和时间节点。

领取这光荣的任务后,7个项目的干部放弃了节假日和周末休息,日夜加班,确保项目如期推进。港后溪片区曾是前何村通江达海的地方,也是当年谷文昌带领村民兴修水利、抗旱保生产的地方。1961年,谷文昌来到前何大队,听群众反映“西坑尾”缺水、生产困难的情况。不久,在他的指导下,一座抽水泵站在港后溪建成投入使用,当地900多亩“望天田”实现高产丰收,群众亲切地称为“文昌泵站”。时过境迁,虽然抽水泵站已不再使用,但泵房、抽水机、管道、水渠依然存在。听闻镇村在这里的建设项目后,村民们积极清除杂草、运走垃圾,并进行修复,“文昌泵站”又呈现在港后溪畔。过往的人,特别是中老年干部群众都说:“见到文昌泵站,就能想到当年的情景!”

与文昌泵站一样,经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思源居”“谷公步道”“荷泽塘”“农耕实践基地”“雅美农庄”等也逐渐呈现出来了,今年国庆黄金周就迎来了许多参观者。

目前,“荷风古意”已融入东山县谷文昌精神现场体验教育专线。据悉,杏陈镇还规划了“八尺门海堤”“千亩现代渔业养殖区”“谷公林”“八一水库、牛仔林水库”“何家大院”等5个延伸项目,届时整条教育专线更加丰富,心灵之旅也将更加激动人心。

未落笔,泪满襟

离开时,他带走的是两罐自腌的咸菜,留下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34年前,谷文昌在漳州病逝,却永远活在了人民心中,每年清明节“先祭谷公,后祭祖宗”是东山群众的自发之举。今年10月15日是谷文昌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人们纪念他。因为他的精神,始终契合着时代精神,历久弥新。

34年来,福建日报始终牢牢跟紧时代精神节拍,一批批记者参加报社采访组,持续投身谷文昌精神宣传报道。其中,1991年,中共福建省委发出《关于开展向谷文昌同志学习的通知》,福建日报采访组在编委会指导下,深入东山、宁化实地采访挖掘谷文昌事迹;2003年,中共福建省委作出《关于进一步学习弘扬谷文昌精神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福建日报采访组进一步大规模全面采访报道谷文昌事迹。这两批报道,为此后持续学习谷文昌奠定了材料基础,也使谷文昌的形象、事迹深入人心。2014年以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阶段,福建日报多次浓墨重彩地宣传谷文昌精神。作为驻漳州站记者,我能参与其中,既感到光荣,亦责任重大。

对于一名党报记者,好的作品要感动更多人,必先感动自己。这种想法并不是采写谷文昌精神题材前形成的,而是采写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无论是在参观、采访、听讲解、查阅资料中,还是在写作中,泪水每每夺眶而出。

2014年6月27日,福建日报一版推出我第一次参与采写的长篇通讯《学做一棵坚实磊落、无私奉献、扎根人民心中的木麻黄——以谷文昌为镜》。这篇报道的采写历时7天,在谷文昌弯腰抬巨石的照片前,在了解到谷文昌在东山植树最困难时发出“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铿锵话语时,在参观东山的沧桑巨变中,在谷文昌墓前……此情此景,都惹人落泪。故事不变、精神永存,为让报道不断出新出彩,福建日报采访组多次讨论后形成共识,以树喻人,既贴近时代要求,更生动可读。

2015年1月21日,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的讲话精神,福建日报在一版推出长篇通讯《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追记人民的好书记谷文昌》,并配发评论《牢记“四有”》。作为采写者之一,我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哽咽时,谷文昌在东山的一幕幕仿佛又浮现在了眼前。

踩准时代节拍,把握时代精神,是党报的责任,也是党报记者的责任。近年来,福建日报多次精心组织的谷文昌精神采访组,始终坚持秉承客观、务实、准确的采写态度做好报道。谷文昌离开我们已经34年了,当年在他身边的人或已去世、或年事已高。采访挖掘中,就谷文昌事迹的同一片段,我们尽可能多方采选共同点、最接近点,负责任地还原谷文昌事迹、宣传谷文昌精神。

谷文昌的事迹每一部分都十分充实,他身边的人、了解他事迹的人无不被其深深感染。参与谷文昌精神报道的过程,既是采写,更是学习。群众中已有“谷式家风”一说,2015年1月 21日我在采写第二篇长篇通讯时,想要采访谷文昌的夫人史英萍,却得知史英萍已于2014年6月25日去世。然而,史英萍贴近群众、勤俭持家、关爱同事、资助贫困孩子的故事,在东山至今仍然佳话连连。谷文昌的儿孙也都在艰苦环境和岗位上锻炼成长,当年身边的通信员、警卫员也长期投身于公益……谷文昌深深影响着身边的人,也感动了一批又一批采访者,感动中国。这也是“生命有涯而精神不死”的最好印证。

当前,“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正在深入开展。福建各地以学习弘扬谷文昌精神为载体,推出了许多契合实际的专题党课、教育实践特色活动,这些都是党报记者可记录的生动素材。因为,谷文昌事迹不只是一般的典型,而是穿越时空的经典,是共产党员品质的生动诠释,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作为精神财富,必为后人学习、传承和弘扬,化为不断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力量。作为一名记录者,我为之感动、受之感染,汲取了力量。

谷公精神伴我行

今年7月,我跟着省直机关工委的采风团,历时一周的时间,重走了当年谷文昌走过的路。其间,我们共采访7位曾经与谷文昌共事过的老人,这些老人在回忆与谷文昌一起经历的过去时,时而大笑,时而却红了眼眶。

第一站我们到了东山岛。当车子驶入小岛,海风扑面而来,映入我眼帘的是大片的绿树和一望无际的碧海蓝天,我很难想象眼前这个富饶美丽的生态海岛,昔日竟是个荒凉沙岛。在东山,只要提到“谷文昌”三个字,不论老小都会跟我们讲讲关于他的故事。在这个注重祭拜祖先的闽南小岛上,流传着“先拜谷公,后祭祖宗”的风俗。

在东山,我见到的第一个与谷文昌有过亲密接触的人,是当时为他提供勤务保障的通信员——朱财贸。当时,他穿着一件白衬衫和一条老式西裤,拎着一个掉了皮的老式手提包,热情地跟我打招呼。坐下之后,朱老清了清嗓子,用低沉的声音说道:“采访过我的记者有很多,有些人写的东西太夸张,不是事实,这让我很不满意。今天,既然你来了,我还是愿意再给你讲讲我所知道的谷书记的故事,但是怎么写请你们自己把握好,我只讲真实的故事,请你不要把自己的想象加进去。”虽然朱老口中责备的并不是我,但听着这句话,我却不知如何回答,只是在心底默默发誓,在日后的工作中,坚持做最真实的报道。

在与朱老交流的过程中,我对谷文昌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谷书记的精神影响了朱老,而朱老讲的故事和他的行动影响了我。在漳州东山、宁化石壁和福建省林业厅,我还见到了其他和朱老一样的老人家,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跟每一位来访的人讲述着他们所知道的谷书记的故事。

一周的时间说长不长,因为我还没有来得及把谷文昌走过的每一条路走一遍;一周的时间说短又不短,因为这一周让我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走到每一个地方,倾听着每一个故事的时候,我都不禁问问我自己,如果我是谷文昌,我能做到这些么?自己给自己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作为一名80后的年轻人,在工作上,我自认为已经挺尽职尽责,可听完谷书记的故事之后,依旧感觉惭愧。可以说我们这一代人是没怎么吃过苦的,在了解谷文昌的家风故事之后,原以为军人出身的父亲已经对我非常严厉了,一比较才发现自己还是很滋润的。

记者的职责是宣传好党的政策,同时关注民生,努力为群众服务。可是我回头看了看自己工作这几年来,且不说作为,就是在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上,基本上还是个“差不多先生”。在日常的工作中缺乏主动性,没有更好地体现一个记者应该有的价值。

谷文昌,是一位值得我去崇敬的人,平凡,却又不平凡。走到谷文昌陵园,站在其雕像边上,我甚至有一种冲动,想要伸出手去抚摸下这张历经沧桑的脸。很多年轻人在听说谷文昌的故事时,都会惊呼:“报道上说的这是神,不是一个人吧?”可是这一周的时间,我是真真实实地感受到这样一个无私奉献的县委书记的故事和精神,没有夸大,更不是神话。

走了这一周,也自我反省了一周。好在我还年轻,未来的路还很长,我很庆幸自己能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去了解谷文昌。采访过后,我也对自己未来的路开始重新规划了一下,谷文昌的精神,也将伴随,并且鞭策我走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

  • 责任编辑:林燕婷     标签:谷文昌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