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华侨农场的记忆与希望

zz.fjsen.com  2016-01-21 11:38:54  张辉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建华作业区新貌

再造乡土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了这个老农场。

林建安是在父母落户建华后的第六天出生的。1984年,他和100多名年轻人一起走出农场,下海打拼,成为建华第一批外出闯荡的年轻人。在深圳一家五金制品厂,他当上了厂长,成为最早的万元户。不少从建华走出去的“侨二代”,成为日后有名的企业家。

而这个时候,建华作业区也和全国大部分华侨农场一样,逐渐走向凋敝。1998年开始,因为效益不高,建华不再生产橡胶。老侨民大都步入晚年,他们的后代,则大都脱离土地,成为外流劳动力。老农场越来越没有人气了。

然而,2010年,在外闯荡多年的林建安回到建安作业区,成为新一任党支部书记。几年来,他不停地在全国各地奔波,积极招商引资。他的愿景是,吸引更多归侨返乡投资,再造乡土。如今, 建华印尼民俗风情村、印尼风味馆等项目已在规划建设中。“我们将充分利用印尼元素,规划开发建设休闲观光咖啡园、登山步道、印尼风格建筑等景观,利用月港水库、乌满田水库等水体,打造水上乐园、印尼特色香料种植基地、印尼风味特色餐厅等项目,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侨民增收。”林建安说。

建设乡党委书记陈敏聪表示,建安作业区将大力发展养老康体产业,“建华作业区最长寿的老人已经108岁了,这里环境宜居,十分适合发展养老这一朝阳产业”。

记者手记

引人才回流,做好“侨”文章

东南网1月2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华侨农场,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见证着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如今,随着产业变迁,城镇化加速,劳动力脱离土地,绝大部分华侨农场不可避免地走向凋零,重新归于沉寂。唯有在侨一代身上还依稀保留着当年的异域符号。而随着他们的老去,这一切也将逐渐消逝。

越来越多“侨二代”的回归,带来了转机。他们提出复兴华侨农场的口号。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铭记与多元文化的包容,更关乎传统农村的新出路。如何再造乡土?全国各地的新农人各显神通。而对于别具特色的华侨农场来说,利用天然优势,做好“侨”文章是一大法宝。诏安建华作业区正在进行这样的尝试:以侨引商,号召更多人才带着资金与智慧回归乡土,利用侨资源,打造具有异域风情的东南亚小镇,发展特色产业。尽管一切尚在蓝图之中,但华侨农场的复兴可期。

  • 责任编辑:林育煜     标签:华侨农场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