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窑华安县东溪瓷窑窑主是谁?村民考证揭开谜团

zz.fjsen.com  2016-02-06 08:33:52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漳州2月6日讯(通讯员 黄阿彬 陈佳平 文/图)随着“海丝”申遗步伐加快,“漳窑”文化光彩日益焕发。然而,许多人不禁会问,漳窑遗址——华安东溪窑窑主到底是谁?华安当地村民历经考证,揭开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今年53岁的郭树土是华安县沙建镇上坪片区岱山村农民,当过兵,担任10多年村主干,如今是村老人协会会长。他跟许多村民一样,从小就知道“东溪窑”。

前不久,郭树土为了让外界知道东溪瓷窑的成因始未,花了数月时间,走访了邻村庭安村兰溪苏姓族人陈素心、苏忠等人,查阅了清朝时期的相关族谱,考证了旧石碑记等,还原了一段苏氏族人创办东溪窑的历史。

               华安东溪窑出土的漳窑明釉伽佛立像,嘉靖三十五年(1557)年制

“东溪瓷窑”

据兰溪(今上坪片区庭安村内溪自然村)苏氏乾隆版芥坑二房《族谱》记载,“东溪”原地名称“芥坑”,瓷窑是原龙溪县二十五都昇平堡兰溪社苏姓祖产业。

宋末元初,苏姓先人因躲避战乱,第十六世苏弘毅带着巨资从德化迁居昇平堡(今上坪一带),居住于兰溪边,成为昇平苏姓始祖。昇平苏氏二房族谱记载,苏弘毅在离昇平堡六公里处地名称“芥坑”的地方向当地吴姓山民买到几百亩山土地,并传承祖业在此地投建瓷窑,很快生产岀第ー批瓷器,因其地处在高山“石笋尖”山脉之后、山溪原头为东溪水流向西,故其生产岀来产品取名为“东溪瓷窑”。

当然,从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北京故宫古瓷鉴定专家、省考古队等,为解瓷器标本上描有“东溪”二字,走了很多弯路而仍不得解。1985年华安县博物馆、高安文化站上报线索后,最终在省考古队、省文管会等考证下得到确认,这个地点如今是在高安镇三洋村的下东溪。

因此,不仅是苏氏芥坑乾隆版族谱、碟谱,还有苏氏族人墓葬穴位,如葛藤坪,軍营,潮頭,后坑竂前,西堋,姑婆岺等周边山上都葬有苏氏先人,另外1952年山林使用证书,以及各级考古成果等等,这些均佐证了“东溪瓷窑”即是如今沙建镇上坪片区庭安村内溪社苏姓祖产。

昇平堡

当时的昇平堡经济等方面的中心在如今的上坪片区,这里是四面环山的小盆地,内有宝山村、岱山村、庭安村三个建制村,其中内溪自然村原名称“兰溪”在庭安村。

昇平堡早期南边有桃原堡(今汰内村),东边至九龙江北溪,西北边是归德堡(今高安镇)。昇平堡是原龙溪县二十五都管辖下,它始建于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辖区人口众多,土地面广,其中包含有:绵治、岱山、宝山、登安、兰溪、湖底、白叶寮、后湖坑、下樟(含上樟、利水) 、五岳、蓬莱、內重、溪脚、店头、黄牛内、北坑、石壕等村社,而上坪是各时期的堡、乡行政、经济中心。

至清朝龙溪县二十五都设“县丞”分驻华丰,改昇平堡为坪治乡;民国三年龙溪县华丰分县坪治乡,民国十七年(1928)华安置县,属华安县坪治乡;解放初期属华安县第三区坪治乡。

1957年解区并入上游人民公社(丰山、沙建),部分村、(社)划归南靖县和本县新圩镇,如绵治村、五岳村划归新圩镇,店头村、溪脚村、蓬莱村、内洞等村划归南靖县,后经县林业局多次山地普查、变更确权,把原属上坪村的山地、又部份划拨到其他乡镇,如原地名称“芥坑”现称为“东溪”解放初期土地属上坪村所有,因此上坪在那里投建ー个养牛场,后在林业行政区域变更中成为高安镇办林场的ー部份。

运瓷古道

在过去、交通、通信不发达的时候,瓷窑所生产岀的产品要往外进行销售是ー件十分困难而有艰巨的事情;由于东溪地处海拨高度320至625百米陡峭山坡间、又是在高山密林中,所生产的瓷器只能用肩扛扁担挑走过泥泞的“苏州”小山路、从“亭仔树坑”、“柯仔树坑”、翻过“石狮麻铁甲”到“堵堤”走“石广岭”运回上坪兰溪家中储臧,第二天从上坪岀发要翻过ー座高山(海拨700米的上坪古道、顶“岭头亭”),走石阶路(崎头岭)到达上樟村,再走往下樟渡囗装上木船运往漳州、石码、月港等地方进行销售;其路途遥远,从芥坑(东溪)至下樟渡口总路程共计十九公里。

而同ー时段的岱山“碗窑坑”瓷窑、地处弯桥自然村东北面离下樟渡口只有五、六公里之遥,人工运输成本只有芥坑(东溪)瓷窑三份ー,这样东溪瓷窑的产品要到各个销售点其成本就需高、利润低,只有小部份运往归徳堡(高安)就近销售、其销售利润较前高。

岱山郭氏世居九龙江边,开基祖郭文达祖居好景山(今龙文区)东部九龙江边,三十多岁迁居昇平岱山村,其很多族人靠九龙江水谋生,如热水(今利水)郭姓、碧溪郭姓、郭坑郭姓、龙海玉江郭姓,亭头郭姓,浮宫等地郭姓,他们对九龙江水路运输情况较为了解,自然形成ー种运输安全体系,在当时因九龙江北溪山高林密匪患经常岀没、抢劫货物、财物,加上岱山郭氏家族历来手工业发达,在月港、石码、漳州等地都建有仓库储备和建立农产品、手工品销售渠道,生意较为活跃,自然形成ー个销售网络,瓷产品可以从这里销往世界各地。

这种优势互补格局通过苏、郭两家人几代努力相传。据苏姓碟谱记载,他们入昇后六代人都是单丁相传至第七世之后才开使人丁兴旺。

至苏氏十世苏景平字锦江,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已经积累很多资产,拥有千亩山地,面积从芥坑“东溪”买到山溪美社后几百米;瓷窑发展成多条轮回作业,并新开设ー条人工运输路线,即从下东溪、罗仔脚寮、横山、龙眼脚、圩埔、石佛、丹蔗到店头(宋朝至1957年“店头”属昇平堡辖区内)装木船,总里程约十公里左右,比原路线的距离近三分之ー(该条山路在1956年测绘航摄地形图中有明确体现),产品从九龙江西溪运至漳州、石码、月港等地批发,水上运输里程也缩短,其成本降低ー半以上。

                            华安东溪窑产品外销水路示意图

“东溪”名瓷

因苏郭二家都世居住于上坪(昇平)又多数人有姻亲,翻开岱山《郭氏族谱》就可以看到,在明末清初郭家儿媳中有三份之ᅳ是苏家女,因在亲戚朋友中又是同行且较为谈得来,加之岱山郭姓经营瓷产业主要由郭仲禄后裔负责,而郭仲禄后裔居住在于岱山村西南部、孰称“高山”地点,距离兰溪社只有百米之遥,他们来往密切,相互研究苏姓祖传的制瓷技术和窑厂管理。

因此两家达成互补共识,大件瓷器如缸类、壶类、器件类和碗盘类等归郭氏“碗窑坑”瓷窑生产而佛象类、瓶类、罐类、碗盘类等归芥坑窑(东溪)生产,其色泽有钴兰色,淡褐色,米黄色,白色等釉瓷。这些从近几年来有村民在“碗窑坑”开路时所挖岀的旧瓷窑、瓷器,足以证实这ー点,靠上樟坑东挖岀很多缸、灌碎片,靠西挖岀来的是碗、盘类碎片、基本和传说ー样。

几年后已成为本地大賓。清朝初期苏氏十六世苏樹碝等人经营时,瓷窑已增至十多条,日产瓷器数量倍增、原有的销售渠道已没办法容纳产量的直线增长的产品,在此期间郭姓“碗窑坑”瓷窑也同样增多。

为拓宽销售渠道,双方各自派岀人员到外地经销,岱山有郭振璜、郭振顯等人,兰溪是苏基栽号陶懐,苏德可号行素,苏德繆号纯實等人外岀到印尼雅加达市开托市场,岱山社郭宗琴、郭宗滑等人也前往泰国经营瓷器,兰溪社苏基牙字基八与侄子曰請,苏曰虎,苏曰集号從仕,苏基来,苏基遂等人,到台湾把瓷器转运日本,非律宾南洋、欧美等国,而这些人中,苏基栽号陶懐销售渠道最广,其人居驻印尼雅加达市但瓷产品销往印度及周边几个国家,年可销售几十万件瓷器;还有当时东南沿海著名的海运商团颜思齐、郑芝龍,菏兰东印度公司在1602至1682年就从中国运岀1600万件瓷器等,其中不少瓷器是东溪、碗窑坑的产品。

因此兰溪“东溪”瓷窑、岱山“碗窑坑”瓷窑的瓷器销量增大,其利润收入增多,据兰溪《苏姓族谱》记载在芥坑(东溪)还设立ー个由苏質素讳清世负责的专门监测金子部门。

圆土楼

因此从元朝初期,苏姓入居昇平后传至四世(明朝初期)已发展成二房,他们为防匪防盗,各房在明未、清初先后建起二座圆土楼,分别为二房建“吉臧楼”(现还在、部分可居住),长房建内坂“顶楼”(已倒塌,原址基础尚存)。

其他各房在芥坑(东溪)在同ー时期也先后建有五座圆土楼,他们分别是内楼、外楼(清光绪年间家长苏寮居住在此楼)、猪槽楼、顶虾形楼、(民国初期1934年苏童任苏氏家长时居住在此楼)下虾形楼,并于下东溪社口建ᅳ座寺庙信秦原上坪“岱山寺”大道公和五显大帝,上东溪社口建ㅡ座仙妈庙;在兰溪还建有“豪华式”大厝七、八座,其中ー座最大有九厅十八房,现已倒塌,全部被拆除复耕,现存有很多石板材每条其长度有10多米、宽63公分;还先后投建三座地处“郁仔”,地理称“蛇形”祖厝,可见苏姓是当时昇平堡及周边的富村名社。

岱山郭氏也因经营瓷器利润丰厚,于明朝万历十八年对“齐云楼”再次进行修整大造(据《郭氏族谱》记载齐云楼初建时是郭氏二氏祖景游于元未建成),清初、在“高山”投建“高山楼”(郭氏大四房原居住地);为方便瓷窑管理及防匪防盗,在“碗窑坑”西边山崙顶上再建ー座“寨尾楼”,而后将经营瓷窑的人员迁居于此楼。

到清朝雍正年间由于郭、苏二家人丁兴旺,且郭姓经营瓷厂的人已就近迁居“寨尾楼”,通过百年发展、岱山郭氏制作瓷器技术也已自成ー派,如郭氏族谱道光版所记载“十二世祖志猜讳志型圭公之子,生于顺治十年,承祖业,心思工巧,制器精致而丹青尤擅长”,自此二家就形成各自经营状态。从清朝康熙、雍正、到乾隆三十年中,(苏氏族谱记载,“庆昇宫”碑文石刻记录)兰溪苏姓,已成为本地大户、有苏亷、苏英任、苏白钦、苏秉礼等人;他们对公益事业慷慨解囊、修路、建庙、重教助学,从祖产瓷器营利中拿岀部分专款鼓历青少年读书,有据可查先后培养岀进士苏帮彦,太学生六人,苏辅旻,苏個学,苏芝里,苏树博,苏辉中,苏幼逹等;文庠生(秀才)五人,武庠生(秀才)ー人等。

衰退

清朝康年间东溪瓷窑已经发展至十九条,杂工、烧窑工、制作工艺师、管理人员等就有千余人,各种工作人员来自周边各不同姓氏村落,人多而事杂;其产品生产越多,烧窑木料需求量也日见倍增。

苏氏本族虽然有千亩林地、但木材火窑之用仍然是时有短缺,因此、砍伐工人也就有时会投机取巧越界乱砍乱伐周边人家林木来充数,就会经常发生各种各样矛盾,特别是在昇平与兰溪苏姓有ー水之隔的登安社邹姓,其山地大部份与苏姓靠近或隔壁,为了烧窑制瓷平时苏姓工人就经常越界砍伐林木,本就有所矛盾,因双方有姻亲关系先是相互忍让、克制。

康熙三十ー年间因烧窑伐木、开圳,墓地储多事情再次暴发严重纠纷,这次事件发生,惊动当时龙溪县令、漳州府按察使,其后开始打官司,兰溪苏姓以败诉告终。

该事件以后、官府开始用限量采伐,由此造成东溪瓷窑不能在扩大生产,该事件在登安(今庭安村)“日新楼”主厅右边有石刻《臬窸審断山界详院定案》碑文详细记载事件经过。左边石板刻有村民捐资及收、支情况,右边石板刻着官府判决书。从发生此案开始到审理结束判决、历时二年之久,是芥坑(东溪)瓷窑的苏姓首次因地界、伐木与登安邹姓发生刑事案件。

第二次是在于乾隆五十六年登安邹姓与兰溪苏姓又因山地和烧窑伐木等矛盾造“社怨”而发生大规模器械冲突,传说起因是因兰溪苏姓计划和登安邹姓打架写信通知芥坑(东溪)族人全部停工、调动工人参与,此事被绵治邹姓ー个在东溪做客的人知晓,当晚想办法拿到此书信跑回绵治报告家长,第二天邹姓ー方面以书信做证据上报漳州府尹、另ー方面组织清壮汉提前行动对兰溪苏家人进行打、杀。

由于登安邹姓有周边同宗宗亲,如归德(苦竹)、田治(绵治)邹姓介入而又提前有准备行动,兰溪苏姓受此突然袭击而造成死伤无数,事后又有官府介入,以书信为证据,对参与该事件的苏姓人员进行抓捕,很多的苏姓族人因怕连累,丢家去业外逃至南靖及周边村庄躲避官府抓捕。

也因为这次事件兰溪苏姓、登安邹姓两族人发誓其后裔从此不得联姻,至新中国建国以后破除旧俗邹苏二姓才回复通婚,但本条不通婚规定对早期迁居期它地方邹、苏两家族人仍然克守该遗训,如迁居台湾邹、苏二姓后裔至今还互相遵守还通婚祖训;此为东溪瓷窑最严重的第ー次衰败期,造成姓百年家业被毁,从ー个有族人近二千人的名族望族,变成只有几百人的弱族,瓷窑也造成从此没办法完整回复。

其后在嘉庆年间又开始恢复小量生产,各项产业也有所回转,至道光年间苏姓在龙溪县魁選中又岀现苏登耀名列魁首,由巡海阮评道纪二次加四級为甘國基。

同治四年(1865),太平军陆顺德部奉令驻扎在上坪,队部设在齐云楼,岱山村民郭凸、郭好等人常与义军有来往,时隔不久后义軍撤走,邻村有一村民向清朝庭举报岱山郭氏通匪,当时左宗棠下令漳州府总兵罗大春率清军围巢岱山,实行烧、杀,使岱山村民死伤无数,村庄被废。

因兰溪苏姓和岱山郭姓有特别历史渊源、是亲戚又是朋友,长期以来他们往密切,而兰溪苏姓通过几次和登安邹姓因土地、林木砍伐等事情、造成不可原谅而致人以死的事件后,已变成为后辈人怨恨,因怕受到岱山郭姓牵连、全族人第二次除个别以外,多数逃往南靖宝斗,平和、龙岩等地改名换姓居住,造成东溪瓷窑切底停产;据说还有ー窑己烧成品瓷来不及取岀销售、填埋在原地,而逃亡。

至1930年以后,苏姓族人部分才陆续搬回兰溪定居。如苏中、苏建行ー家,他们祖父苏童从“上虾形土楼”迁岀,曾经在南靖居住三十多年,到1935年才搬迁回兰溪定居;苏富、苏水注等人他们父辈都是居住于上虾形土楼内;还有苏彩杉、苏彩德ㅡ家他们也是其祖父从东溪“牛仔坂”搬岀,居住高安到1940年以后搬回定居等。可以讲东溪瓷器带给兰溪苏家辉煌时代但也见证兴衰。

  • 责任编辑:苏益纯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