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助力精准扶贫走笔

zz.fjsen.com  2016-08-14 10:06:13   来源:漳州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今年,我市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列入《漳州现代农业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加大职业农民、实用技术带头人、农业领军人才的培育力度,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据市农业局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至今三年间,我市年均培育新型农民人数达10万人以上,带动就业人数113.9万人;去年通过高校教育帮助1471位农民“知识升级”,成功获得新型职业农民大中专学历。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866元,比增9.3%;云霄、诏安、平和三个省级重点扶贫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皆达12300元以上,分别比增10.2%、9.6%和8.7%。

近年来,我市在深化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过程中,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一项重点工程全力推进,通过优化政策引导、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培育平台、开展针对性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等多种方式,着力打造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从根本上进一步解决“谁来种地、谁来经营、怎么经营”的难题,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并带动了贫困地区农户共同增收致富。

【新思维:能“指挥”能“作战”】

什么样的农民才能被称为新型职业农民?他们与传统农民又有什么区别?

“他们是能‘指挥’、能‘作战’、肚子里有‘墨水’的‘新农人’。”从海峡两岸新型农民交流培训班毕业的长泰农民薛杨艳,一谈起新型职业农民,兴奋得眼睛发亮。“都说脑袋活了口袋才会鼓,咱农民要致富,不仅要会下地种菜,还要学习管理运营,要从靠天吃饭的传统农耕思维中转变出来,用文化知识武装自己。”

与薛杨艳一样接受过系统农业教育培训的农民数量,近年来呈几何式增长。特别是在我市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村推进计划后,通过“十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海峡两岸新型农民交流培训基地、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项目,借助12316农业服务热线、田间培训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等平台,越来越多的农民主动参与到农业知识普及和文化提升培训中,凭借敢想敢创新的“新农人”思维成为真正的农业继承人。

据统计,三年间我市累计完成阳光工程培训人数11409人,雨露计划培训人数5126人。2015年全市共组织了87859人参加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华安、平和、芗城等分别成为国家级、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区)。今年上半年,我市还组织了398名农户生源免费就读农业专科教育,并通过制作《农友之声》专题解答农事问题,帮助农民提高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市场意识。

“这个月20日,咱们新获授牌的漳农公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也将首期开班授课。”作为培训班的筹备组织者,南靖农民简红亮感触很深,“报名时200多个名额一抢而空,很多没报上名的农户一直在追问下期开班的时间,大家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实在让人振奋。”培训班不仅请来了省里高校的老师进行专业授课,还找了有多年种植技术积累的老乡跟大伙儿传授经验。“通过传帮带,咱们农民也能‘培训’农民,一起变新变好变更强。”简红亮说。

【新技术:重创新强带动】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并不是简单的教育培训,而是要从技术扶持、政策引导、金融信贷等多层面进行衔接推广,让农民把所学技能真正运用到实际生产活动中。”首届全国十佳农民、漳浦县旧镇白沙村渔民陈建坤的话,道出了众多农户的心声。

为了打造出一支具有新技术、适应新常态的农民队伍,我市不仅把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写进了年度重点工作中,不断加大项目奖励和金融信贷力度,还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农民创业园建设等农业重大项目的实施,把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切入到农业新技术的组装配套过程中,开展以农业职业技能、农民创业、农业专项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技术下乡”活动,进一步激发农民的创新发明积极性,让农业生产活力倍增。

“在新技术学习中,大家会跟着专家老师一起把内容编辑成好看、易懂的简单图册,这样学起来方便、上手操作更快。还有许多学有余力的农民,开始尝试着自己摸索新种植技术。”龙海市白水镇村民陈江山说。

为了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学习新技术,我市每年都举办扶贫村书记、村主干和新型经营主体现代农业知识培训,还结合当地生产实际,精心选派农业专家深入开展针对性技术指导,并完善农事设施、购置新技术器具,面对面、手把手地指导农户使用,现场解答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升农民文化素养的同时带动千名农户实现产业升级、脱贫致富。2015年,全市共有1400名贫困地区农民接受了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性指导培训。

“会技术的农民到底有多强?就好像激发了‘狼性’,战斗力飙升。”华安县茶农刘火城笑着说。通过投资改造老旧器械、购置高新设备、推广新式种植方式后,他的茶山变身成为方圆知名的“茶技术基地”。而利用学到的技术知识,他又逐步探索出品质更高、香韵更醇的制茶工艺, (下转第二版)

  并推出“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拓建3200亩生态有机茶标准化生产基地,年产茶800多吨,直接带动新技术农民8000多户,辐射受益农民达1万多户,农民个人年均收入增加近万元。

【新营销:拓渠道懂吆喝】

从职业农民到新型农民,再到新型职业农民,可以说,这条培育提升之路的内涵始终一脉相承。而随着我市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的增多,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和定位愈加与时俱进。

“不光要懂技术,新型职业农民还要能积极进行市场营销、专利申请、品牌拓展,要成为具有时代精神的全能型综合农业人才。”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为了能让这样的“全能型”农业选手队伍迅速发展壮大,我市通过交流培训、一对一帮、实战操作等多种方式,帮助农户产品打入市场,产销管多轨发力,树立起众多特色品牌。截至去年底,我市累计11类292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 60个产品通过有机产品认证;全市涉农类著名商标达83个、省名牌产品达121个。天福、紫山、平和琯溪蜜柚、白芽奇兰等诸多漳州人耳熟能详的名字,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中国驰名商标;民光牌琯溪蜜柚获评中国名牌农产品。此外,“平和白芽奇兰”还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同名茶种取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

同时,我市还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从2013年起,市财政连续5年每年安排300万元扶持市级示范合作社和示范家庭农场建设,充分发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通过重点培育认定对象,让“领头羊”带领农户开展品牌营销,把优质农产品推向市场。

“我们对周边市场进行了详细考察后,在厦门建设起绿色农产品配送中心,并通过冷链运输把瓜果蔬菜拉到泉州等周边城市销售。还通过微信公共平台、主题官网、合作社QQ群等多种新渠道,将果干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南靖县梅林镇官洋村农民简红亮对记者说。

在不断细化培育扶持政策的同时,我市还帮助获得认证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土地流转承包、金融信贷、农业保险和补贴、社会保障等方面改革中,享受到特制的“营养餐”。特别是在生产型经营、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三大方向上,我市正努力开辟出一条农民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道路,从而彻底打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形象,让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站上舞台。(记者 蔡柳楠 通讯员 陈永贵)

  • 责任编辑:陈惠华     标签:漳州 新型职业农民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