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东山渔民向海而生

zz.fjsen.com  2016-08-26 10:08:32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旧时的“讨海人”都是“搏命人”,命悬一线、险象环生,一句古诗成为最好的写照。现如今,随着捕鱼和通讯设备的与时俱进,出海捕鱼的安全系数大大提升,但那些“讨海人”依然需要冒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带来的风险,在风浪中前行。时值开渔首月,当来自大海中的新鲜鱼货成为餐桌上的佳肴、舌尖上的美味时,本报带您一同看看,那些向海而生的人们,听听他们与大海的故事。

东山县冬古渔港渔民享受丰收的喜悦 刘建龙 摄

东山县铜陵镇大澳中心渔港正在准备装运巴浪鱼 陈钻勤 摄

渔船主潘文东:政策东风来助阵 好船讨海有信心

近日,走在东山县西埔镇亲营村潘文东的家,与许多村民一样,他的房子空间宽敞、装修高档。其实,在海岛上的许多渔村,宽敞的村道整洁干净,崭新明亮的多层小洋楼和别墅鳞次栉比的场景随处可见。

现年45岁的潘文东,是村里小有名气的“讨海人”。从十几岁起,他就开始成为弄潮儿,手头上先后经历过两艘木制渔船和两艘钢质渔船。“从刚开始那种小木船,到现在几百吨的铁壳船,三十多年,变化大着哩。”

行船走马三分险。“以前传统木船吨位小、续航时间短、抗风能力差。很容易发生事故,‘讨海人’都是“搏命人”。潘文东说,推广渔船“小改大、木改钢”是大势所趋,但渔船造价也不低。

随着“渔船所有权抵押贷款”在东山推行开,渔民只要有“三证一单”,即渔船所有权证、捕捞许可证、检验证和保险单就可办理抵押贷款。那时起,越来越多的渔民买得起铁壳船了,东山渔业由此发生质的变化。

2014年,潘文东购买了一只铁壳船。今年,他又与村里人合伙贷款220万元,新造一艘400多万元的拖网钢质渔船,这次开渔季便一显身手。

虽然渔船装备越来越好,安全性能越来越高,但是出海作业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劳动强度大,有一定的风险,对船上作业人员的业务要求也越来越高。船长、大管轮、轮机长等必须持证上岗。一艘船淡季需要四五个人手、旺季需要八九个人,因此富有经验的渔工成了“抢手货”。

潘文东介绍,目前渔工的收入也从10年前的月收入一千多元发展到如今的六七千元,有时候还能分得一些捕捞到的海马。丰厚的报酬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渔工到东山“淘金”。潘文东说:“不少渔工这几天在这艘渔船上打工,过几天没准就到另外一艘渔船去了。”

如今,东山县日益重视渔业生产,每年休渔期都会组织渔民开展上船证件考试和安全生产等培训,富有经验的潘文东经常受邀为年轻的船员讲课。他说,“现在政府从贷款、保险、培训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宽松的政策,对于未来,我很有信心。”☉刘建龙

鱼贩徐敏东:起早贪黑一身脏 几多辛劳几多忙

“这个月刚开渔,渔船捕来的多是些巴浪鱼、胶力鼓、小管、螃蟹等,总体来说量还没有特别多。”甫一见面,鱼贩徐敏东如是说。

年近六旬的徐敏东,卖鱼已经30多年了,对于各类鱼儿的特征和行情了如指掌。年轻时,他做过各种生意:卖面线、卖炒花生仁、卖芋、卖水果、卖萝卜,五花八门。后来,由于家庭人手不足,他放弃了颇有起色的水果生意,转行卖鱼。他说,“不经意间就卖了30多年鱼。我现在的大部分家当,都是靠卖鱼赚来的。”

徐敏东以贩卖巴浪鱼为主。他告诉笔者,这阶段是开渔首月,水产品种、产量渐渐丰富起来,其价格也随之下跌回复至平稳状态,巴浪鱼也不例外。这让他既开心又有点惆怅。

他的摊子在县城中心市场的一个角落里。每天下午3点多,他要驱车10多公里,到铜陵镇的大澳渔港码头去挑货,哪些鱼色泽好、价格低、他都要一一过问,货比三家。徐敏东的摩托车每次最多能运400多斤的鱼,一般情况下,他会装上三四筐,然后赶回摊位去。次日一大早6点左右,他们就要开始工作了,以应对东山人日常的“早圩”。

每天,为了尽早卖出渔货,徐敏东需要从上午六七点忙到晚上七八点,工作近10个小时,“风里来雨里去,全身弄得脏兮兮,十分辛苦”。好在他的妻子和儿媳妇如今都在摊子上帮忙,比起以前轻松了不少。

和鱼货打交道的这些年,除了春节等重大节日外,周末一直是徐敏东生意较好的时段。东山周边地区如厦门、漳州等地的饭店,大多到东山市场上选购海鲜。而东山岛旅游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成为海鲜市场上的主要顾客。徐敏东的巴浪鱼主要销售给外地顾客。“我发现来自广东的自驾游客数量超过了厦门漳州地区,他们时常到东山海鲜市场来‘扫货’,外地游客带动了销量。”

晚上9点多,清洗整理完摊位上的鱼筐、刀具等物品,徐敏东和妻子才回到家。这时候,他习惯泡上一壶茶,开始享受一天中最难得的清闲时光。☉刘建龙

渔民家属陈明芳:盼君远行鱼满舱 又恐归迟风雨狂

日前,在东山大澳渔港,几艘已然出海捕鱼半个月的渔船缓缓驶入港口,满载而归,几乎每艘船都带回了几千担的新鲜渔获。但是,这些收获颇丰的船只用一个多小时补充了足量的冰块和水之后,便又驶向了大海。船上的渔工连回趟家的时间也挤不出来。

陈明芳正在码头上,两个小时前,她接到丈夫电话,得知渔船即将归航,便火急火燎地带上家中平日随时准备着的饼干和水果,赶到码头守候。“这一趟出海,又得半个月左右,上回带出去的东西一定早就吃完了!如果我今天不带点过来,他在船上饿了就没东西吃了。”陈明芳说。

陈明芳的丈夫叫陈裕强,他所在的渔船,主要从事放笼作业,而陈裕强在船上做的则是最危险的工作——拔笼,即把放出去捕鱼、捕蟹的鱼笼从海里拉回船上,这无疑是一场与大海直接较量。在拔笼过程中,稍有不慎,手指可能被绞断,甚至还有生命危险。11年前,陈裕强所在的渔船上,就曾有一名渔工在拔笼时被突然袭来的巨大海浪卷入海中,失去了生命。从那以后,每逢刮风下雨,陈明芳心中都极度焦虑,生怕丈夫有个三长两短。

拔笼这个岗位由于其极高的危险性,但工资也是船上最高的。以前,渔工的工资都是分成的,船老大六成,所有的渔工一起分另外的四成。近几年,许多渔船改革了分配方式,让渔工们能够每月按时领到固定工资。像陈裕强这样从事拔笼的渔工,一个月可以领到8000元以上,一般岗位也能领到7000元左右,渔工的收入提高了不少,家里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改善。提到这个,陈明芳的脸上“由阴转晴”,她说:“以前我们住的是租来的房子,居无定所,现在也住上装修精致的商品房了!”

陈裕强随船出海已经21年了,以前手机还未普及,每年8月开渔后,陈明芳总有一两个月收不到丈夫的消息,连他所在船只是否归港都无从得知;而且,那时的船是木船,并不那么结实,所以每每丈夫出海,她在家中总是坐立难安。现在,船是造价高达500多万元的铁船,船身结实了不少,船上也安装了卫星电话,每天都可以与丈夫联系,随时可以确定他的安全,陈明芳的心中安定了不少。 ☉陈钻勤

 

  • 责任编辑:陈惠华     标签:东山 渔民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