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投资宝地” 构筑“营商高地”

zz.fjsen.com  2017-08-10 09:26:23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原标题:

打造“投资宝地” 构筑“营商高地”

——写在漳州荣膺“2017中国十佳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城市”之际

开放包容、改革创新、绿色生态、文明稳定的漳州,成为“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城市”

一座城市的气质,总会从历史深处发出悠远的回响。

四百年前,人们这样形容这座城市——天子南库。漳州月港作为对外贸易港保持了200多年的历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不可缺失的一环。

四十年前,人们这样形容这座城市——“扁担插在土里也能发芽”。肥沃的九龙江冲积平原,造就了漳州“福建乌克兰”的美誉。

四年前,人们这样展望这座城市——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这一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漳州进一步加快了对外开放步伐。纵观四百年,漳州文化的基因“海商文明”,而今再次迸发出时代活力。

2015年,漳州获得“国家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2016年,漳州荣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十佳绿色生态旅游城市”,成为全国十二个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地区之一。这一个个“金字招牌”,是对漳州人创新创优、创造创业的褒奖,也不断刷新世人对漳州这块“投资宝地、营商高地”的价值认证。

城市因开放而精彩,社会因改革而进步。今天,中央媒体的目光再次聚焦这座海滨城市——8月6日,“2017中国区域投资营商环境榜”榜单揭晓,漳州荣膺“2017中国十佳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城市”荣誉称号。这份沉甸甸的殊荣,是一座城市的厚积薄发,更彰显了当代漳州的城市气质和发展品质。

“环境是生产力,是竞争力,是软实力”。2017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漳州主要领导在全市重点工作推进会上明确提出,要努力打造更优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家在漳州投资放心、生活舒心、发展安心。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漳州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以“三抓三比、十项竞赛”为抓手,着力“抓作风比营商环境”,深入开展“追问题、解难题、促发展”活动,全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力。今年上半年,“营商环境”建设的65条具体考评指标中,漳州98%项目指标实现双过半,36%考评指标提前实现全年目标任务。

以同城化为引擎,驱动开放步伐,不断扩大厦漳同城化“溢出”效应,吸引更多要素向漳州流动

九龙江水,越过千山万壑在此汇聚,孕育了农耕文明包容的品质;浪逐浪流,滔滔江水奔入东海,延展了海商文明开放的视野。

漳州,缘何成为“全国十佳最具投资营商价值的城市”,开放与包容兼备,无疑是这个称号最重要的注脚。

同饮一江水,共处厦门湾。漳州与厦门特区,同处改革开放之前沿,拥有人缘、地缘、文缘等密切关系。加快推进厦漳同城化,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近年来,漳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推进厦漳泉党政联席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同城化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明显成效。2016年,《国务院关于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明确提出,加快厦漳泉一体化发展。在新的起点上,漳州人更加主动地融入,更加主动地作为。特别是今年以来,漳州明确提出,按照“主动对接、深度融合、环湾延伸、差异发展”的要求,进一步突出重点、由近及远、梯次推进、全面对接,从最靠近厦门的地区开始做起,全力打造厦漳同城化先行示范区,全方位促进厦漳同城化深度融合。

以同城化为引擎,漳州着力用“天时”、扬“地利”、促“人和”,不断扩大厦漳同城化“溢出”效应,吸引更多要素向漳州流动。

精准定位打造“先行区”。既主动对接厦门,又凸显自身特色,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台商投资区全面对接厦门,产城融合、良性互动,当好“桥头堡”,推进中心城区开发建设,建成四季花海、万达广场、双十中学漳州分校、角美大道等项目;龙海市加快南太武、南溪湾片区建设,在同城化中寻求新突破、勇当“新龙头”;漳州开发区与周边区域联动融合、创新发展,在同城化中争当“排头兵”。

同城之路延伸“同城梦”。围绕打造厦漳半小时经济圈、生活圈,漳州着力完善公路、铁路、轨道交通、港口码头等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以高速便捷的交通方式缩短厦漳城际时空距离。2013年5月28日,厦漳跨海大桥通车,同城化进程迈出坚实一步;厦漳同城大道有望今年年底通车,通车后,漳州和厦门实现半小时互通;今年1月15日,福州到漳州高铁客运专线先行工程在漳州台商投资区率先开工,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缩短福厦漳泉之间的时空距离,实现“高铁一小时”生活圈;机场就在“家门口”,大道连通两座城市,为在漳州投资兴业的企业提供了更多便利;教育、医疗、公交、通讯等公共服务不断深化融合,同城之路越走越宽、越来越顺。如今,“住漳州、工作在厦门”,“住厦门、工作在漳州”皆成为常态。

产业合作上演“双城记”。产业合作,是同城化的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课题”。漳州进一步加强分类整合、优化布局,加快发展“4+4”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拓展厦漳产业合作空间,及时填补产业链条缺失环节,构建与厦门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台商投资区主动承接厦门“溢出”的高新产业,与海沧共同打造海西生物医药产业谷,目前,已引进惠尔康生物科技产业项目等优质项目。漳州开发区把泛信息技术服务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大力建设招商局·芯云谷。华为云计算、腾讯云、软通动力等多家知名企业先后签约入驻。

开放的步伐还不止于此。如何迎接机遇和挑战?漳州的探索从未止步。去年5月,漳州成为福建省唯一的全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并提出“自主改、有特色、能落地、可复制”的工作思路。今年7月,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中期汇报会议在京召开。一年时间里,四个源于漳州的经验做法在会上得到肯定:

——“多评一表”,实现从“审报告”到“审要素”的转变,已开展36个“多评一表”项目,评估时间从原来的230天减少到50天左右。

——“集中会审”,将投资建设项目众多审批环节,优化集成为“准入会商→开工会审→竣工会审”3个会商会审流程,打破逐一申报、互为前置的壁垒。

——“四检合一”,实现“一次委托、一次抽样、一次检验、一次出证”,构建“执法互助、信息互享、结果互认”新机制。

——“即报即放”,只针对存在高风险隐患的极少部分出口食品实施临时性抽检,企业每抽检批次出口通关时间减少5—8天。

迈出开放的步伐,漳州成就了自己。愈演愈热的“回归”现象,折射出这座城市的投资营商价值。

“到了该回来的时候了。”今年准备将总部从厦门搬到漳州台商投资区的同发集团总经理王翠娟这样说。同发集团是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国罐头十强企业,最初在漳州成立,在2001年将总部迁往厦门。“近几年来,不管在开放程度和政策配套上,漳州都变得越来越好,企业的发展重心也逐渐向这里转移,因此我们决定将总部回迁。”

选择从厦门拓展到漳州的,还有金龙客车。南太武南溪湾区域,厦门金龙汽车在汽车产业园内设立了新的基地项目,建设年产2万辆的大中型客车生产线。“作为龙海首个百亿元产值汽车产业项目,汽车产业园的启动将会极大地增强南太武南溪湾重点区域的核心竞争力,促进重点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龙海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不久的未来,在这片开放的热土,龙海作为同城化“新龙头”,将与金龙客车上演“双龙会”大戏。

政务改革、一线服务、政策扶持,一系列重商亲商扶商政策,让越来越多的企业落户漳州

“政府周末不休息,真情服务我们企业,我们感到很‘贴心’。”在市行政服务中心,供职于我市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曾锦洪这样说道。

今年8月开始,全市行政服务中心系统(含各县市区及分中心)对服务量大、与市民生活工作关系密切的183项便民服务事项办理实行“周末不打烊”,让企业和群众“周末也能办成事”。

周末不休息,服务企业、服务市民是漳州全力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

今年来,漳州各级各有关部门以“三抓三比、十项竞赛”为抓手,按照“抓作风比营商环境”的部署和要求,通过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推进一线靠前服务、强化惠企政策扶持等重商、亲商、扶商举措,促使“办事快、成本省、服务好”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呈现,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喜欢漳州、落户漳州。

从“最多跑一趟”到“一趟也不用跑”——漳州全力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举措,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让百姓和企业实实在在受惠。市行政服务中心作为政务服务一线,已梳理、公布“最多跑一趟”事项471个,让办事群众少跑路、少受累。创设“网上办证、快递送达”服务新模式,实现部分审批服务办事群众“零往返”,市县两级目前共办理“真证快”39142件,极大地方便了办事群众及企业。龙文区已率先实现审批服务事项“最多跑一趟”全覆盖,部分审批事项甚至实现了“一趟不用跑”,目前已有包括发改、商务以及公安户籍部分公共服务需求在线上解决,实现一趟办结。

发放“政策红包”,释放政策红利——漳州持续深化“政策不睡觉、落地见成效”活动,研究出台一批精准惠企政策包,为企业送去更多政策“福利”。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外贸出口增长的六条意见》《有效降低企业成本的实施意见》《行政事业性收费优惠政策清单》等政策文件,扶持企业发展。同时,通过调低费率,仅2016年就为用人企业减负13031万元,进一步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材料再精简,时限再缩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需要改革助力。漳州在项目审批上实行“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多评一表、多图一审”“模拟审批”等模式,精简材料,缩短时限,使得漳州的政务服务机制日益完善。1-7月,全市审批项目压缩审批时间65.18%,项目即办率达83.71%。受理“模拟审批”项目138宗,涉及投资项目资金503亿元,开展“多评一表、多图一审”61个项目,涉及金额270多亿元,项目评估及审图由310天压缩到80天,有效促进项目建设早落地、早开工。

一线当“赛场”,赛场拼实绩——今年来,漳州进一步把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和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结合起来,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深入开展“追问题、解难题、促发展”活动,推动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工作、问题在一线解决。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强化在一线考察干部工作的暂行办法》《漳州市“抓作风比营商环境”问责暂行办法》等,不断把“抓作风比营商环境”引向深入。漳州各级干部全力以赴服务项目企业促发展。芗城区推行“企业保姆”全程代办服务;龙文区探索实施“带办制”,无偿带办全程专人服务;龙海、东山推出预约服务、上门服务和延时服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漳州“追问题、解难题、促发展”活动共主动解决重难点问题205个。

深入推进“一把手抓招商”,今年来共安排134场市县领导参加的重要招商活动,促成83个项目纳入在谈、签约、落地项目库。伴随着政务服务的改革创新,惠企政策的陆续出台,一线服务的持续向好,漳州营商环境得到明显优化,城市吸引力不断增强,项目纷纷落地。2014年至2016年,漳州GDP增速,连续3年位居全省第一。今年上半年,漳州新增市场主体34195户,其中,内资企业7195户,注册资本(金)达439.58亿元。签约“三维”项目195个,总投资1159.1亿元,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81.3%和128.8%。4个百亿元项目、19个10亿元以上项目的引进签约,成为今年来漳州招商引资的最大亮点。

打造宜居宜业生态环境,持续放大“生态+”效益,努力让绿水青山“流金淌银”

“漳州真不愧是田园都市、生态之城,这里的良好生态和投资环境很适合电商企业发展。我们期待与漳州开展深入合作,推动项目加快落地、发挥效益。”日前,国内交易额最大的B2B跨境电商企业敦煌网CEO王树彤带队来漳对接洽谈项目,在考察碧湖创客小镇时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

谁承想,几年前碧湖还只是漳州城郊村庄的一片老旧池塘。如今,在这座荡漾湖光绿意的生态园周边,万达广场、皇冠假日酒店等高端服务配套日益完善,中石油、中海油、中铁塔等央企及众多金融机构争先进驻,恒大、建发等知名房企的商住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碧湖系”总部经济、金融中心、大型商圈已渐成气候。

碧湖CBD的业态形成,是漳州从生态佳向“生态+”迈进,促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的生动写照。“生态宜居是不可多得的城市竞争力。我们要通过做好‘生态+’文章,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漳州市主要领导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做好“生态+”文章。

以“生态佳”为基础,漳州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坚持“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发展定位,深入开展“抓生态比城乡环境”活动,巩固和提升自然生态优势,努力做好做大“生态+”文章,带动城市品质、产业发展、民生福祉等全面提升,助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城乡环境整治全面铺开。近年来,漳州市坚持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深入开展“三铁治污、提升三质”专项整治行动,一场场从水里到岸上、从大气到土壤的环境整治提升战役在漳州大地打响。环境整治升级后的漳州,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生态优势进一步巩固彰显,城乡环境更加宜居宜业。

项目示范带动加快推进。今年以来,我市将由碧湖、西湖、西院湖、九十九湾湖、南湖和荔枝海、香蕉海、水仙花海、四季花海组成的“五湖四海”项目,以及南山水岸、九龙江畔“百花齐放、百树成荫”绿化工程,作为中心城区生态环境提升的重点加快实施,推动各地县城建设一批片林、花海、湖塘,持续放大“生态+”效益。“城中有林、城中有花、城中有湖”的目标,渐渐从规划图纸变成鲜活的生活图景,寸土寸金的漳州城每天都在增添新的景致。

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如今的漳州,“生态+”的内涵和外延正不断变得丰满和生动。通过科学实施“生态+”,漳州着力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生意“四生”融合发展,有力助推招商引资和产业转型加快步伐。

为延揽人才创业创新,漳州还着力筑巢引凤。今年6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安得广”惠民安居工程建设,重点解决来漳创业人士、优秀人才的居住问题,让更多的人在漳州安居乐业、安心创业。

在优美、整洁、便利的人居环境吸引下,一些知名商企、创客纷至沓来:全球最大信息管理服务商甲骨文双创基地,落户圆山脚下“水仙花的故乡”漳州高新区;福建猛狮集团正按照“新能源小镇”发展理念,在诏安打造绿色生态型工厂和国内领先的锂电池智能化生产企业; 26.8万平方米的漳州创客孵化器中,已吸纳了19家以生态为主打方向的众创空间……“看得见风景、摸得到幸福、载得动梦想”,成为新老漳州人的普遍感受。

由“生态+”引发的营商环境蝶变在漳州精彩上演。在这里,绿水青山正努力实现“流金淌银”。从“生态佳”到“生态+”的和谐演进,让漳州这座千年古城不断焕发新的活力与魅力。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增强城市凝聚力和投资吸引力

“漳州城市干净整洁,漳州‘110’名不虚传”, 去年11月,海峡两岸百家媒体聚焦“花样漳州”,开展新闻摄影采访活动,漳州这座城市给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郑石明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原来,在漳期间,作为“新闻老记”的郑石明,时刻睁着一双“新闻眼”:“我几次在胜利西路行走,都没有看到明显的垃圾,卫生环境做得非常好。”有一次,他还在市医院附近的路口认真观察了正在指挥交通秩序的交警,发现即使交通不繁忙的时段,交警也严格执勤,动作规范。当他上前向交警问路,交警客气地请他稍等,确认具体地点后,热情地为他引路。“正是这些细节反映出漳州的文明程度,投射出漳州的吸引力。”郑石明由衷表示,如果他是企业家,他也会选择在这样的地方投资兴业。

提升城市投资价值,要从更多方面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完善的城市功能、整洁的生活环境、浓厚的人文底蕴、和谐的民风社风,都是题中应有之义。2015年2月,漳州荣获“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在新起点上,漳州人民驰而不息追求文明,让文明的种子根植民心、融入城市,而文明的力量也在潜移默化中有力“反哺”城市价值的提升。

让生活更加便利。针对主要短板,漳州着力推进市政设施、文化设施建设,着力破解上学难、看病难、停车难、城区垃圾中转站脏、农贸市场差等“三难一脏一差”问题,不断完善城市公共服务。2016年,累计投资54.5亿元,重点实施大通北路、漳响路白改黑、丹霞路人行道改造等91个道路项目;投资1.9亿元,实施公共停车设施建设和公共自行车项目,新增停车位1854个,设立100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投资102亿元,扎实推进市“五馆一歌”、县级“三馆”等110个文化重点项目建设。

让环境更加整洁。去年5月以来,在市区集中开展以市容环境、景观违建、交通秩序、“五小行业”等为重点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专项行动,进一步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为形成常态化精细化的城市管理模式,漳州将“门前三包”责任区管理确定为首部实体性地方法规,目前《漳州市市容和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区管理若干规定》已获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批准,将于今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

让社会更加安定。今年来,漳州集中开展维稳“六大专项行动”,坚决打击暴力犯罪、打击“黄赌毒、盗抢骗”、打击网络造谣传谣、依法化解信访积案、整治交通安全隐患、铲除消防安全隐患,扎实做好综治维稳各项工作;成立漳州市公安局110大数据中心,研发大数据情报平台,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应用,健全多警种情报合成研判、多侦查手段合成作战、网上网下一体运作机制;扎实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安排新建视频监控探头5000路、整合社会视频监控探头4000路。

让城市更具魅力。漳州全力推进古城保护建设,完善具有传承历史、展示文化、延续生活等功能,目前已完成投资21.66亿元,计划2018年基本完成。如今,古城重新焕发出生命热度,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浸透在城市的每一处细节,成为了外地游客“感受漳州”的最佳去处。与此同时,漳州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目前全市共有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5个中国传统村落,20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7个省级传统村落。

文明漳州,见物更见人。漳州着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市民素质,让城市散发出热情、温暖、友善、和谐的独特气质,“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在红军革命精神、谷文昌创业精神、龙江大局精神、女排拼搏精神、110服务精神“五种精神”的引领下,漳州上下深入开展向谷文昌、黄志丽、刘龙清等先进典型学习活动,汇聚漳州力量,争当先锋模范。“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志愿服务理念,根植在每一位市民心中。至目前,全市共有1380支志愿服务队,960个志愿者服务站,志愿者人数达到45万多人。

为提高行业服务效率和水平,漳州深入推进文明行业创建工作,各级行政服务大厅、车站、银行、酒店、风景旅游区、城市出租车等窗口行业、重点部位和主要场所,纷纷在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服务环境上作出承诺。聚焦行业诚信建设,闹市区电子大屏幕上和主流媒体上,先后曝光了多批“老赖”的照片、姓名、身份证号、住址等信息,积极建构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愿失信的社会氛围。

营商环境暖,企业留得住。作为市政协委员,港资企业玉致家具有限公司总经理曾美玉曾在市“两会”上建议,希望漳州在交通设施、市容市貌上进一步下功夫,为在漳投资者营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如今,看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曾美玉满心欢喜:“这样温馨、便利的‘家园’,怎能不受投资者青睐?”

(记者 吴鹏举 黄妍婷 邱丹燕 张俊毅 林堃 苏雄锋 文 游斐渊 图)

  • 责任编辑:陈惠华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