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心向党星火相承 诏安红星乡乌山革命根据地见闻

zz.fjsen.com  2017-08-11 09:35:23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乌山脚下,红土地上红色情怀。1958年,在乌山浴血奋战过的革命先辈,在闽粤边界成立了具有红色文化色彩的“红星农场”。1984年建乡时,沿用“红星”之名,遂有了今日的诏安县红星乡。 

红星乡,当年革命先辈战斗过的地方,在新时期传承和发扬“乌山革命精神”,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我们的血脉里流淌着红色基因”

7月26日清晨,“闽南老游击队员之家”纪念馆管理员张周华像往常一样打开纪念馆的大门,迎接到乌山的第一拨客人。他憨憨地笑着,熟练地给游客介绍、讲解,回答各种问题。

纪念馆坐落在海拔近千米的乌山上,是汽车可以到达的最高处。纪念馆外面,一条山路蜿蜒通向乌山顶峰。沿着石阶攀援而上,经过以前游击队开展革命斗争的秘密通道,可以抵达原中共闽粤边特委、闽南地委机关旧址的山洞。

1934年,卢胜率领红三团一支队40多人挺进乌山,在乌山之巅插上革命的红旗。随后,乌山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成为三年游击战争中南方八省十五块革命根据地之一。游击队一边粉碎敌人“围剿”,一边传播革命火种,至抗日战争前,已建立100多个支部,发展500多名党员。

“爷爷当时是乌山游击队通信员,奶奶经常给游击队放哨、运粮食、缝补衣裳,有一次放哨的时候,奶奶还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后来被村民救了出来。”每逢别人问起,张周华总是很自豪地谈起自家的革命历史。

这是张周华当管理员的第5个年头。2012年,30岁的张周华在当过管理员的父亲张养福的动员下,放弃了在厦门当厨师的较好待遇,上乌山“子承父业”当起了管理员。

“乌山革命很艰辛,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让现代人了解这段历史。”为了做好义务讲解,夜深人静时,张周华会查阅馆中书籍,学习革命知识,这也是他排遣寂寞的特殊方式。

“父亲经常说,我们是革命的后代,血管里流淌着红色基因,不能忘了初心。”领着微薄的工资,年纪轻轻就守在大山里,张周华却从不后悔,他说:“把革命历史文化传播给后人,这样的事情很有意义。”

“五十年前举义旗,清泉洗我战时衣,三光政策何为计,亿万农民起惊雷。”在乌山闽南地委旧址上,卢叨的题词赫然醒目。昔时人已没,今日山犹在。如今,像张周华一家一样,在红星乡仍有革命“五老”后代逾180户,他们有的参军、有的务农、有的经商、有的当上国家公务人员,在各行各业发挥光和热。当代乌山儿女,正以另外一种方式,传承和发扬着革命先辈的遗志。

“这里吸引我们的,是共同的红色记忆”

盛夏,乌山层峦叠嶂,怪石嶙峋,幽洞深邃。主峰红旗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游客或登高览胜,或驻足拍照,感受红色文化的洗涤。

在乌山深处海拔近千米的北蔗村,今年57岁的村民张龙金忙着招呼前来他家饭馆用餐的游客。

“十几公里长的上山路,以前都是土路,骑摩托车要半个多小时,下雨天,路滑山陡,只能靠走路,三个小时才能到。”张龙金说。由于交通不便、位置偏远、经济落后等原因,村民陆陆续续搬走了,原本200多人的自然村,如今只剩下张龙金一家。

“当时北蔗全村都是游击队的接头户,爷爷经常给游击队送中草药,后来成了游击队的队医。”作为革命后代,祖辈都居住在乌山的张龙金,对乌山有特别的感情。“邻居都搬走了,我们也想过搬走,可是离开真的很舍不得。”

2007年,红星乡进乌山的公路开始铺设水泥路。张龙金的家刚好位于进出乌山景区的路边,看到陆陆续续有游客来乌山旅游,他便开起了农家乐饭馆。2014年10月,进山水泥公路全部铺设完毕。路好走了,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乌山红色旅游步入轨道。

“现在农家乐平均每天接待游客100多人,节假日更多。”张龙金笑呵呵地说,发展红色旅游,他们家受益很多:二儿子在乌山种植了300多亩中草药基地,为游客提供土特产;三儿子成立了福建珏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发展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全家都过上了好日子。

“这里吸引我们的,是共同的红色记忆!”红星中心小学副校长杨木和说,经过深入研究史料,他被革命先辈的精神深深感动,自己经常和朋友到乌山“红色游”,追寻那段红色历史;学校每年清明也会组织学生到乌山祭扫烈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红色文化是乌山的“金字招牌”,红色是红星乡最亮的底色。近年来,红星乡以“大乌山”统一开发为契机,发挥红色革命、梅花观赏、自然景观、民俗风情等独特优势,加快建设以红色革命、生态旅游为龙头的乌山旅游核心区,积极打好“红色文化旅游”这张牌,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动力。去年,该乡接待游客超8万名;总投资1.2亿元的哈溪漂流,解决临近村庄28户贫困人口就业问题。

“红色旅游旺了,红星乡活了,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当地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带动了农家乐、特色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蓬勃发展,前来投资洽谈寻求商机的人也多了。”红星乡人大主席李瑞滨表示。

“支撑青梅产业二次创业的,是乌山革命精神”

80多年前,游击队在乌山开展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他们不畏艰险,在群众支持下烧木炭、卖山货,换取宝贵的军需用品,一次次粉碎敌人的武装围剿和经济封锁,最终迎来了革命的胜利。

“正是当年传承下来的乌山革命精神,支撑着红星企业家在逆境中敢闯敢试、革故鼎新,推动青梅产业的二次创业。”李瑞滨说。

红星乡是诏安青梅种植核心区。上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行情的火热,青梅大规模种植投产,出口日本市场。青梅,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小果成了当地百姓的“致富果”。

在这股浪潮的影响下,2000年,原本收购青果的小贩许葵明,注册成立了漳州市瑞梅食品有限公司,专门生产各类青梅产品。可没料到,由于市场单一,诏安青梅遭到日本企业垄断压价收购,整个青梅产业一度陷入“低谷”。 和当地不少企业一样,工厂成立没多久就面临破产倒闭。“当时,50多万元的积蓄全部亏空,还借了不少钱。”许葵明回忆道。

“我们乌山子女从不服输,再怎么样也要咬牙坚持、闯出生路!”2006年,在朋友的引荐下,许葵明参加了成都食品展销会。看到诏安青梅竟然在成都市场一片空白,许葵明既惊讶又兴奋,他看到了商机与希望。“诏安青梅富硒,有明显竞争优势。”2007年起,他开始四处参展、上门推介,转战开拓国内市场。

“国内市场的销售额逐年增加,今年订单已接满,满负荷生产仍供不应求。”许葵明说,企业生产的青梅产品畅销四川、河南、江苏、上海等地。

不困于当下、转变思路、大胆开拓,让红星许多青梅企业像瑞梅公司一样转“危”为“安”。诏安青梅走出低谷,不再只是日本市场的初加工原材料基地,而是自主研发形成自有品牌,逐步掌握了市场主动权。如今,红星乡有绿源、金川、瑞梅、金三源等青梅加工企业10家,年加工量超1万吨,规模以上企业5家,年产值近6亿元。去年,全乡青梅产量近1.5万吨,创产值6000多万元,青梅种植户人均纯收入增加900多元。

“红星乡青梅产业不是单一的农业,而是现代休闲农业、红色旅游、互联网+等产业的融合。”李瑞滨介绍,为了延伸拓展青梅产业链,依托“一山一水一梅”自然生态优势,红星乡正积极打造红星硒梅小镇,挖掘富硒青梅、富硒大米、富硒鸡蛋、富硒茶叶等农产品,发挥红色旅游资源禀赋,促进三大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记者 吴鹏举 吴静芳 方一凡 通讯员 吴楠)

 

乌山红色旅游,游客络绎不绝。 (吴玉菜 摄)
  • 责任编辑:陈惠华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