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开放探亲30年:书信渐成记忆 漳台亲情历久弥新

zz.fjsen.com  2017-12-25 09:42:10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黄镇国在东山“寡妇村”展览馆讲述台胞黄建忠赠他一根刻有“代笔功高”钢笔的故事。

“我一生帮村里‘寡妇’代写许多情书,让隔绝于两岸的‘牛郎织女’凭藉这些足以抵万金的家信寄托精神抚慰。现在,两岸交流不再有‘藩篱’阻隔。”12月24日,在东山“寡妇村”展览馆,见证“寡妇村”悲欢离合和两岸开放探亲30年变迁的展览馆原馆长黄镇国说。

1950年5月10日,东山岛解放前夕,败退台湾的国民党残余部队从岛上抓走了4792名青壮年男性。其中仅有200多户的铜钵村,一夜之间就被掳走了147名男丁,年少者17岁,年长者55岁。之后,全村除了7名妇女改嫁外,91位已婚妇女“守活寡”。

1963年,铜钵村收到第一封辗转而来的台湾来信。此后,去台人员亲属们想方设法试探,想和对岸生死未卜的亲人联络。当时家住铜砵村、年仅11岁的黄镇国就扮演了“长桥若能连海峡,我辈愿为担石人”的角色。每次铺开纸张写信,黄镇国总是感同身受,很快就进入“妻子”“母亲”或“兄弟”的角色,写出那个年代、那些不幸的妻子或母亲的心声。他第一次代笔,是帮堂嫂沈锦菊写给在台湾的堂哥黄亚庆。“堂嫂说了两句就哭了。我从她泪眼中就知道信该怎么写了。”黄镇国从上世纪60年代初给堂嫂代笔开始,书信都是通过在新加坡的祖母转寄,这是当时两岸通信的惯用路径。在两岸还没有对话的时候,这些帮“寡妇”们写的书信要寄到台湾,必须先通过新加坡、美国等地亲戚或朋友的手,换上一个新信封转寄到台湾,再托人査找到收信人。

50多年,黄镇国义务为去台人员眷属代写了近1000封寄往台湾的书信,花费了大量时间、心思不说,还倒贴许多信封、纸张和邮票。

黄镇国回忆说, 1987年底台湾开放探亲,长达38年之久的两岸同胞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当年12月10日,铜钵村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幕。这一天,8名当年的“壮丁”回到家乡。黄镇国的堂哥黄亚庆也回村探亲,最后回乡定居,和堂嫂沈锦菊享受天伦之乐。

两岸开放探亲后,台湾当局于次年同意台湾民众给大陆亲友的信件可以经香港邮局转寄大陆。黄镇国更加忙碌了,而且代笔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开放前,代笔基本都是报平安、诉离情;开放后,代笔的主要内容变成帮助提供资料,协助一些台胞申请回来探亲、定居;随着两岸往来的增加,隔绝已久的老人难免因为抱养子女、“一夫两妻”等现实问题产生矛盾,书信又担当了化解矛盾的角色。

黄镇国说,两岸交流30年来,“寡妇村”渐渐走入历史,村里人都不愿意再提及这个别称,因为它代表了一段悲惨的往事。如今的两岸,打电话上网联系都很方便,他为乡亲代写书信较少了。展览馆目前存放的都是几十年来台胞寄回家的部分书信。去年,黄镇国应邀赴台湾考察,本想找老兵乡亲,把他以前的一些代笔书信收集起来,找回当年的感觉。可是,当他找到家住台南市年已82岁的黄建忠等健在台胞和一些去世台胞的子女时,他们都说“家书抵万金”,书信要一直珍藏。因为书信虽然已成记忆,但记忆与亲情却历久弥新。

担任东山“寡妇村”展览馆馆长15年的黄镇国说,展览馆建成开馆至今18年来,接待境内外参观者20多万人次,其中台胞5万多人次。仅近两个月来,展览馆就接待境内外新闻媒体30多家。

黄镇国表示,期待同胞共同努力,创造两岸更加融合、扩大交流的下一个30年。⊙谢汉杰 文/图

  • 责任编辑:叶同辉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