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桥助红军 ——漳汀村“红军桥”见证军民鱼水情

zz.fjsen.com  2018-01-18 11:00:01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漳州1月18日讯(通讯员 卢晶津)在革命老根据地芦溪镇南部的漳汀村有一座始建于1979年的漳汀大桥,当地人亲切的称呼它为“红军桥”。因为在1935年的一个夜晚,这里上演了一场“架桥助红军”的动人故事。

近日,笔者来到芦溪镇漳汀村,一进村口,便见到一座70多米长的水泥桥横跨两岸。和70多年前的波涛汹涌不同,冬季的河面显得波澜不惊。不过,历史的烽烟却没有从人们的记忆里消逝。

1935年1月,闽西南党和红军领导人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刘永生等20多人,深入到闽西南交界处的芦溪、长乐一带开展革命活动。4月上旬,正式建立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组织红九团南征,向平和三坪挺进。当时,国民党中央军八十师调入平和,向我军革命根据地进行疯狂“围剿”,企图扑灭革命烈火。漳汀村党支部书记陈木整介绍,大约1935年5、6月份的时候,刘永生的部下罗德标带领一个红九团小分队,从崎岭桂竹洋跟国民党张河山部队交战。为了保存力量,要撤退去闽西一带。当时,恰逢芦溪地区连续降雨、山洪暴发,漳汀河唯一的木桥也被水淹没,汹涌的河水阻碍了红军的转移路线。正在红军一筹莫展之际,漳汀群众得知消息,立刻奔走相告,冒着瓢泼大雨赶来相助。

“村里马上组织了40个青壮年,把木桥扶起来,但是三次搭建起来都被水冲坏。最后红军要过去,眼看着不行,大家就都跳到水里用肩膀撑住木棍,红军就直接冲过去。桥面太窄,无法抬伤员,村民陈加定就组织四个青壮年,用3个打谷桶放伤员,拉过去。”陈木整说。最后,在群众的帮助下,十多位红军战士和三位伤员迅速得到转移。时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的刘永生在得到消息后,对漳汀群众不顾生命危险,“架桥助红军”的行为表示赞扬。

1959年,革命胜利后,刘永生将军不忘当年漳汀人民对革命斗争的贡献,在其关怀下,省、市、县三级政府拨款,在漳汀河修建一座面长70多米、宽3米的大木桥。后来,屡经修缮和重建,1980年2月,政府出资、群众投工投劳,建成现在的漳汀大桥。“当时生产队负责挖桥墩,砌桥墩、桥面等则统一由大队请的师傅来做。”当时的生产队队长之一陈国强回忆道。该桥现长78米,宽6米。

为了纪念当年红军与群众的鱼水情深,当地村民亲切地称漳汀大桥为“红军桥”,“架桥助红军”的故事也被代代相传,成为佳话。

  • 责任编辑:林永清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