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肉松店主朱宝国穿越百年味道 把肉松做成“非遗”

zz.fjsen.com  2018-05-23 09:00:25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朱宝国正在手撕肉松

在诏安县南诏镇一条普通的巷子里,有一家不起眼的售卖肉松的小店。如果不是事先了解,你很难将这家小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联系在一起。

小店的主人叫朱宝国,提起他生产的肉松,诏安人都不陌生。2017年底,朱宝国制作肉松的传统技艺申报成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穿越百年味道,朱宝国成了守护舌尖上“非遗”的技艺传承人。

饭桌上最普通的肉松还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当街坊邻居得知朱宝国为肉松申遗奔走时,一脸怀疑。朱宝国说:“家传近百年的制作工艺很有讲究,绝无仅有。”经过诏安县文广体局工作人员的实地考察和反复研究论证,“朱宝国肉松”最终成为一张响当当的“非遗”名片。

作为第三代传承人,朱宝国始终把食品安全摆在生产原则的首位,肉松用料十分讲究。每天清晨,他总是要精选当日鲜宰土猪后腿,用独创的配料腌制五个小时后,再进行高温翻炖,肉起锅后再趁热手工撕丝。从鲜肉选材到肉松装罐,一整套工序下来,时针常常已指向晚上11点。

说起朱宝国家的肉松制作历史,可追溯到民国初。父辈们对传统工艺的坚持深深地影响了朱宝国。从小就在店里帮工的他对这门工艺也颇有兴趣,并一心想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1985年,20岁的朱宝国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在继承原有手艺的基础上,他开始思考如何对肉松工艺进行创新并扩产。

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提高效率,朱宝国引进一台焙炉,缩短焙肉松时间。此后,他还根据当地人的饮食爱好,研发粗条状的肉松,并得到顾客的喜爱。此后,在严把产品质量关、食品安全关的基础上,他再次扩充规模,引进三台焙炉同时作业,产量实现翻番,最多一天耗用猪肉400—500斤。

朱宝国说,制作肉松每隔15分钟就要人工翻炒。因此,朱宝国的“收徒标准”第一条就是“不怕吃苦”。“年轻人想学的都可以来找我,只要愿意学我就愿意教。”为了让这门工艺传承并发扬出去,朱宝国十分愿意收门徒,将制作肉松的技艺倾囊相授。(⊙陈松林 吴楠 洪雅君 文/图)

  • 责任编辑:林永清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