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绿色发展 漳州从未止步

zz.fjsen.com  2018-11-24 10:45:14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漳浦农博会·花博会期间,各地游客在漳浦特色花卉造景区驻足观赏,拍照留影。叶志武摄

资源环境可持续

漳州全面实行“三铁”治污,狠抓“三减”“三利用”“三提升”项目。2017年,全市化肥施用量减少6.71%,耕地农药使用量减少5%。

农业产业现代化

目前,全市拥有省市级农民创业园、台湾农民创业园、现代渔业产业园等各级农业园区71个、规划面积220万亩,年产值超400亿元。

农村社会更富美

漳州全面开展“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总结提升的“规划引领、整治先行、突出特色、产业带动”模式成为全国典范。

  

近日,在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内的漳州钜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正在温室中整理蝴蝶兰盆景。作为大陆首批设立的两个台创园之一,漳浦台创园历经十余年发展,累计引进台资农企287家、台湾农业优良品种200多个。洪锦城摄

提倡绿色种植。漳州初步建立起化肥农药减量化、废弃农膜回收和秸秆综合使用长效机制,推进化肥减量化专项行动成为全国十大典型案例之一,平和县入列全国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

探索变废为宝。漳州深化农业面源污染攻坚,健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在全省、全国率先建立病死畜禽第三方工厂化集中无害化处理,建设第三方托管社会化服务,推广使用沼肥一体化技术模式列入全国十大模式之一。

绿色,是漳州最鲜明的发展底色。一段时间来,漳州把加快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建设作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紧紧围绕打造“生态+”高效外向型农业绿色发展定位,不断总结推广适宜南方特点的农业绿色发展模式,走出一条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资源环境”可持续

漳州台商投资区同发食品、南靖金明食品把畜粪和秸秆混合基料化工厂化生产双孢蘑菇;平和巴威、根动力公司把废弃柚果发酵后与矿物质、畜禽粪便混合成土壤改良剂、有机肥;诏安泉盈、东山莹峰推广封闭式循环水产养殖,实现零排放……坚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漳州各大企业纷纷“撸起袖子加油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漳州与周边城市相比突出的优势。2017年底,漳州获批全国首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以整市域创建的地级市。抢抓机遇,漳州在农业绿色发展之路上继续探索努力。

政策引领,绘就可持续发展蓝图。漳州先后印发60份有关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文件,陆续出台《漳州市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发展规划》及其《建设方案》《工作方案》《实施意见》,率先出台扶持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漳州农民创业园、家庭农场、休闲农业、发展绿色金融、农业面源污染整治等政策措施。一项项政策的出台,充分表明漳州全力推进示范区建设的决心和信心,为全市农业绿色发展绘出了清晰路线图。

“一把手”上阵。漳州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一把手工程,市县成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同时,把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工作列入对各级政府及部门绩效考核内容,以此推进各级领导干部做好“农业绿色发展”这篇大文章。

“实打实”扶持。漳州建立绿色金融联席会议制度,加大绿色信贷支持。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机制,今年市财政预算安排资金6.7亿元支持农业绿色发展项目。把农业绿色发展示范项目列入市委、市政府“三抓三比、十项竞赛”的重要内容,三年计划投资414亿元。

“治水、治气、治土”联动推进。漳州积极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年”活动,全面实行“三铁”治污,狠抓“三减”(减化肥、减农药、减抗生素)、“三利用”(粪污、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还包括废弃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包装物的回收利用)、“三提升”(地力提升、水利用率提升、农产品质量品牌提升)项目。2017年,全市化肥施用量减少6.71%,耕地农药使用量减少5%,资源的节约利用与环境的治理保护水平稳步提升。目前,全市有9个县(区)列入国家级生态县,居全省前列。

“农业产业”现代化

“一条鱼”畅游世界。东山是福建省重要的渔业县,“一条鱼”牵动了捕捞、养殖、加工、贸易、船舶修造等众多产业和人员。立足“海”的优势,做大“鱼”的文章,东山持续推进渔业现代化发展,“一条鱼”加工出口20亿美元,居全国县级首位,成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引擎”。

“一粒蜜柚”富万民。念好“山”字经,种好“黄金果”,平和县把琯溪蜜柚从昔日贡品发展成为如今的富民产业。“一粒蜜柚”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琯溪蜜柚创下了产量、出口量和品牌价值等六个全国第一,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现代化。漳州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引领,加快建设一批核心示范园,形成“一区多园”发展格局,重点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和智慧农业,将园区变成农业绿色发展的示范窗口。目前,全市拥有省市级农民创业园、台湾农民创业园、现代渔业产业园等各级农业园区71个、规划面积220万亩,年产值超400亿元。

打造“一县一品”、发展品牌农业,漳州重点发展水果、水产、蔬菜、花卉、茶叶、畜禽、食用菌、林竹、中药材等九大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90%以上。着力培育“三泡茶、四珍菌、五朵花、六条鱼、十大果”特色品牌。现代农业带动漳州获评“中国食品名城”,全市规模食品工业总产值占全省25%以上,出口农产品货值占全省50%以上。

坚持打好对台农业合作先行牌,漳州持续办好一年一度的海峡两岸农博会·花博会、中国蘑菇节、海峡茶会等,在全国率先建立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示范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扩大对台对外农业合作交流。全市农业累计利用台资19.3亿美元,居全国设区市首位。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漳州不仅成为首批整市建设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和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国农产品出口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同时也是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7年,漳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76元。

“农村社会”更富美

冬日暖阳下,顺着木栈道,徜徉于万亩蕉海之中。一片片硕大的香蕉叶随风摇曳,阵阵淡淡的蕉香扑鼻而来。

“翠绿的蕉园披盛装,漫山遍野弯月亮。”漳州“天宝香蕉”种植历史悠久,天宝镇香蕉种植面积约2000公顷,年产量达7.2万吨。融合语堂文化、蕉园风光、玉尊朝圣三大元素,漳州打造集农业观光、文化旅游、休闲养生于一体的“香蕉海”,不仅推动香蕉种植、加工、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更为当地农民创造了一个如诗如画般的生产生活环境。

好生态吸引旺人气,旺人气带来好商机。香蕉海建成后,天宝香蕉的知名度与日俱增,国内外游客纷纷到此参观旅游,世界各地不少水果商也慕名前来订货。

“以前,我们采收的香蕉大部分卖给收购商,再由收购商转卖至各地。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直接做生意,而且销路好,价格也更高。节假日期间,还经常带游客到蕉园里体验现场采摘香蕉的乐趣。”天宝镇珠里村村民林锦水说。

圆山脚下,水仙情深。漳州水仙花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福建省省花、漳州市市花,在漳州已有500多年种植历史。水仙花海的打造,植入了旅游观光等新业态,不仅加强了对水仙花原产地的保护,还为水仙花产业的转型升级搭建了良好平台。

凤凰山上,荔波荡漾。原先种植结构单一的荔枝海,经过改造提升,万亩普通果园升级为万亩生态园,成了林下经济示范点,促使传统特色农业在现代都市中以一种别样的方式存续发展,进一步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

农村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家园。漳州把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村社会可持续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全面开展“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总结提升的“规划引领、整治先行、突出特色、产业带动”模式成为全国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典范。

让村庄更宜居。漳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农村垃圾治理行动、农村污水治理行动、农房整治行动、村容村貌提升行动等“一革命四行动”,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村庄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

让田园美如画。漳州按照田园风光、滨海渔村、特色村落和乡村旅游等四种类型,打造了456个富美乡村样板。建设“五湖四海”,全力做好荔枝海、香蕉海、水仙花海等的保护提升工作,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让广大农民生产生活在美好的田园风光中。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业态的崛起,让漳州农村绿色发展活力倍增。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长泰、南靖,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龙佳生态休闲山庄、云水谣土楼景区、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山重村,“国家级”特色小镇——书洋镇,全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后坊村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漳州农村成为备受青睐的旅游目的地。(本报记者 邱丹燕 通讯员 吴文通 林良益)

  • 责任编辑:陈志远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