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工业力量 追逐先锋梦想——写在漳州市部署“大抓工业、抓大工业”一周年之际

zz.fjsen.com  2020-04-01 09:28:58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3月24日,中核集团全球在建第5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国核电漳州核电1号机组首个钢衬里模块顺利吊装。杨景摄

旗帜鲜明

以工业“引力”激活商业基因

坚持不懈

以工业“动力”汇聚发展动能

久久为功

以工业“张力”谋划工业新城

风起潮涌,时不我待。

江河、海洋,刻录着漳州人的“商业文化基因”:通江达海,开放包容,善拼敢赢。

一年前,2019年4月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工业发展、开发区建设推进会,向社会、向广大干部群众做出再宣誓、再宣言、再承诺——旗帜鲜明“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坚持不懈“大抓工业、抓大工业”,久久为功“大抓工业、抓大工业”。

一个“再”字,承载着从中央到省委的期望和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工业特别是制造业要高质量发展。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新福建擘画的宏伟蓝图。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建代表团,提出要“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做实业,这是本分”“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

在连续三年的省“两会”期间,省委于伟国书记都对漳州寄予厚望——“漳州要在新福建建设中当好先锋”“在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中发挥先锋作用”“漳州是我省发展的新增长极、新福建建设的重要引擎”。重任在肩,必须加快培育新增长点,咬定青山不放松。

一个“再”字,唤醒了漳州历史深处的荣光。

如今,精美的漳州瓷依然无声地述说着四百多年前,那段火焰和海水淬炼过的历史。瓷器上的白底蓝纹,描绘了工业文明、商业文明波澜壮阔的画卷。从那时起,“漳州制造”闯进世界市场,漳州月港有了“天子南库”的美誉。改革开放初期的水仙花电冰箱、龙马农用车和白玉兰砂糖,至今依然是人们挥之不去的“漳州记忆”。

当现实与历史在新时代交汇,当责任与梦想在这片热土升腾,“旗帜鲜明”“坚持不懈”“久久为功”,这些斩钉截铁的字眼,为漳州工业写下新的注脚。

旗帜鲜明

以工业“引力”激活商业基因

这里所说的“引力”是吸引,是牵引。“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必须强化企业家思维,与企业想在一起、拼在一起、赢在一起!

这种“引力”,可以是“惊蛰”般的电闪雷鸣。1984年,55位福建企业家联名发出《请给我们“松绑”》呼吁信,这其中就有漳州企业家的名字。解放思想的闸门一旦开启,改革创新的浪潮奔涌而来。一批漳州民营企业家脱颖而出,在不同行业各领风骚,形成了“拼、专、韧、敏、义”的漳州企业家精神。

这种“引力”,可以是“谷雨”般的润物无声。进入新世纪,工业化一直是漳州的“主旋律”。从发挥农业优势到加快工业化进程理念的提出,从工业立市到工业强市发展战略的演变,漳州打造制造业强市、推进工业化提速提质的步伐从未停止。

这种“引力”,更带来了“立春”时的勃勃生机。数百年的底蕴,数十年的积累,如今漳州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进而把目光投向“十四五”规划,投向更远处。

方向,在哲学思辨中明晰。就是要紧紧抓住产业发展这个主要矛盾,突出工业引领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旗帜鲜明“大抓工业、抓大工业”。

共识,迅速在全市干部群众中形成。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要依靠加快发展来解决。以工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考验不期而至。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袭来。砥柱中流,还看工业。

工业思维在战“疫”中强化。漳州成立六个复工复产工作小组,着力破解“五难”问题,建立起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突出打通交通、服务、政策链条,出台促进“六稳”工作18条措施等政策,形成政策叠加效应,推动企业既复工又复产,努力达产超产。得益于强力有的保障,古雷石化在疫情期间顺利运抵多台超大型设备,三宝集团实现了炼铁产能置换项目全面复工。截至3月23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产率达100%。

产业思维在战“疫”中发力。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一场场签约、开工活动在全市各地展开。3月10日至12日,漳州举行了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共有72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313亿元。3月23日至25日,全市集中签约项目110个、总投资634亿元。“见不了面,也要把项目谈下来;隔着千里,也要把项目抓在手。”基层干部的行动,回答了什么是“坚持不懈”。

企业家精神在战“疫”中闪亮。“稳生产,保用工,这就是我们的责任!”紫山集团总经理洪水河,立下了“一个都不裁”的承诺,与员工共克时艰。当口罩成为群众最紧迫需求的物资,片仔癀、漳浦健德等企业全员投入、日夜生产,新南丰公司义务代办口罩网上预售、门店取货。正是得益于工业之力与企业之义,漳州迅速填补产能缺口。流水线上跳动的口罩,成为特殊时期广大群众的“定心丸”,并有力支持了全省战“疫”大局。

坚持不懈

以工业“动力”汇聚发展动能

针对当前我国的经济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运用这一科学判断去思考去分析:当好新福建建设先锋和重要引擎,漳州潜力在哪里?动力在哪里?瓶颈和制约在哪里?

市委市政府因时而动,打出系列“组合拳”——

去年4月,漳州召开全市企业家代表座谈会,听取企业家的意见建议,探讨如何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

去年5月、7月、8月,先后召开古雷开发区、台商投资区、漳州高新区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三场大会,全面部署推动“区地合一”; (下转第二版)去年6月,出台了“大抓工业、抓大工业”三年行动计划,为工业发展提供行动指南。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促进钟表产业八条措施、支持食品产业做大做强八条措施、促进民营企业加快发展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政策红利不断释放。

动力转换,关键在“动”。以深层次的改革激活静态资源,让磅礴的工业势能“动”起来。

古雷开发区、台商投资区、漳州高新区三个市属重点开发区“区地合一”改革顺利推进。“人权、事权、管理权”三权合一,并且具有独立的财政、规划、审批等职能,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百万吨级乙烯及下游深加工装置项目、中铁世博城、中科智谷电子信息产业园等一批重大投资项目相继落地。

作为全省机关效能建设的发源地,漳州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所有审批服务事项全部进驻网上办事大厅,重大项目实行“模拟审批”和审批代理制等举措。审批提速、服务提质,推动金龙汽车、漳州核电等596个市级以上在建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去年工业投资突破千亿元大关,增长20%以上,增幅位居全省第三位。

动能汇聚,重点在“能”。以大项目的推进蓄积动能,为工业大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劲。

去年国庆期间,全市签约、开工、竣工投产337个产业、社会民生、基础设施等领域项目,总投资达2800亿元。去年12月,厦门市轨道交通六号线漳州(角美)段工程顺利开工。同月,龙海金龙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首台车下线,标志着漳州具备生产高度智能化汽车的能力。

数据显示,去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超6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2%,利润、利税实现双增长。规模工业增加值位居全省前列。

势能转变,希望在“变”。把资源优势、环境优势、技术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去年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8.8%,是支撑经济增长的稳定引擎。

用资源优势为工业“奠基”。立足于农业优势和工业基础,漳州食品产业年产值突破1500亿元,环东山湾区域水产品加工业成为我国最大水产品加工出口集群。中国食品名城、中国罐头之都、中国休闲食品名城……带着国字号的桂冠,“漳州味”走进了“世界厨房”。

用科研成果为工业“提质”。漳州推动建立石化、装备制造、钢铁及钢压延、食品四大产业研究院。去年,全市研发投入就增长29.2%,位居全省第二位;四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1093.44亿元,增长11.4%。

用招商力度为工业“扩容”。通过“一把手”招商带动,扩大有效投资,抓实发展后劲。去年,全市共批准设立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09个,注册合同外资58.5亿元。

培育发展动力,汇聚工业动能,为漳州未来的发展进一步夯实基础、强化支撑。

久久为功

以工业“张力”谋划工业新城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省委对漳州提出“加快建设工业新城”的目标。如何在“新”字上破题,将建设“工业新城”的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

“践行新发展理念,透过工业促全局,坚持抓二产带一产促三产,倒逼改革创新,加快城市更新,激发发展新动能,推动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漳州给出的回答坚定有力。多年来,工业一直处于变革之中,并连接带动相关产业的变化。

工业兴则百业兴。加快工业发展是基于统筹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市委主要领导反复强调,“大抓工业、抓大工业”,不是片面只做大工业,忽视农业和第三产业。相反,只有大力发展工业,才能促进一产做优、三产做旺。

抓二产带一产。以工业化、产业化思维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实现生产标准化、产业特色化、主体法人化、营销品牌化、发展绿色化、服务社会化,蔬果、水产、花卉、茶叶等九大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已超过2000亿元。农业作为漳州传统优势产业,在工业“加持”下迸发出新的动力活力。

抓二产促三产。近年来,在工业助推器的带动下,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源源不断汇聚漳州,推动服务业发展质量提高、比重提升,漳州市生态、文化、体育、旅游等优质“静”资源被进一步激活。漳州第三产业增幅连续4年位居全省首位。

工业化与城市化从来都是相依相伴、相互促进的。建设工业新城,是立体的、多维的,是“产、城、人”各要素的深度融合,是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的有机耦合。在建设发展实践中,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必由之路。

以工业化带动“产城融合”。“区地合一”后,古雷坚持一体规划、一体运作、一体投入,同步启动石化产业园区规划和港区新城规划修编,道路、医院、长途车站等一批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项目正加快建设,以产兴城、以城促产让群众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与此同时,全市各级各类开发区正着力围绕产业形态构建现代化设施平台,围绕产业需求构建科研型功能平台,围绕产业人群构建生活性服务平台,推动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生产、服务、消费等多功能的城市型经济转型。

以工业化促进城市现代化水平提升。漳州财政、税收等基础实力进一步增强,有力支撑各项民生社会事业投入,去年全市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近80%,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474元,比增9.2%,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的理念深入人心,嵌入百姓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在“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建设工业新城的道路上,漳州步履坚实、行稳致远。当前,全市上下正凝心聚力,苦干实干,努力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奋力当好新福建建设先锋和重要引擎。

(记者 陈惠贞 张俊毅 林堃 刘铭明)

  • 责任编辑:李姗姗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