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给企业看 带着企业赚

今年二月,漳州科技特派员百企千村工程被写入二○二○年为民办实事清单中。漳州选派一百零三名科技特派员挂钩一百家企业,深入企业“把脉问症” ​

zz.fjsen.com  2020-05-27 09:44:10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以往的科技特派员,走村入户为农民解决生产生活难题。而在漳州,科特派为“农”服务正延伸至为“企”服务,创新的科特派服务思路,增加了科特派的服务对象,也为“大抓工业、抓大工业”提供了科技支撑。

近年来,服务企业的漳州科特派为企业生产提质增效,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共建研发机构,开展科研攻关、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成果转化。不仅如此,科特派还成为企业之间沟通的纽带,串联产业链上下游,活络产业带。

提质增量 力保“菇都”

漳州,被誉为“中国菇都”。盛名之下,是无数漳州菇农勤劳的身影。但随着工业化发展,本地菇业有所萎缩,仅双孢蘑菇就从原先1400万平方米减少至800万平方米。如何力保“菇都”实业?

“顺势而为,让菇业走向工厂化。”省级科特派、漳州市农业农村局经作站副站长陈国平致力于食用菌研究多年,2015年他请愿帮助食用菌企业提质增量。他的科特派生涯,也从位于南靖县的福建金明食品有限公司开启。

“漳州菇业长期存在原料和市场‘两在外’的现象。金明食品主要生产杏鲍菇和双孢蘑菇,生产原料均来自外省,年产量不高,企业要同时负担环保和成本等多种问题。”但在陈国平看来,“两菇”完全有可能实现循环经济产业,让杏鲍菇的菌渣成为双孢蘑菇的生产原料。

2019年,陈国平与闽南师范大学、农科所等科研院所的多名食用菌专家,组建漳州食用菌科技服务团队,从单人科特派加码为团队科特派,到金明食品研究“杏鲍菇菌渣在不同双孢蘑菇栽培模式的应用”课题。

科特派团队发现,企业在双孢蘑菇栽培中,覆土材料仍沿用红壤土,该土壤空隙不足,栽培易板结。为此,科特派团队与企业开展双孢蘑菇新型覆土材料研究与应用,替代现有覆土配方。

在科特派的技术指导下,金明食品成功采用了杏鲍菇菌渣二次发酵培养料、新型覆土材料。如今,可实现日产双孢蘑菇6.5吨,年产值近3000万元,成为漳州地区最重要的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示范基地,成为食用菌循环经济生产的典范。

“我们将这套成熟经验嫁接到漳州其他食用菌企业,让企业及时止损,保住‘菇都’地位。”陈国平介绍说,不久前,福建省荣佳菇业有限公司从金明食品购买了一批培养发酵料。该发酵料可直接播种,不仅省去了培养料发酵流程,更从源头上解决了培养料发酵污染问题,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

“科特派团队带来的技术,实现菌渣利用从季节栽培到周年化使用,变废为宝。既稳住我们企业双孢蘑菇产量,也消纳菌渣,减少了环保压力。”金明食品负责人吴少聪领略了科特派服务企业的“真招”,连连点赞。

循环利用 惠企惠农 

南方的天渐转湿热,诏安的青梅农早已结束了采收,开始新一轮种植。

“上一季的果树施了新肥,效果更好,今年还用这家的肥!”诏安县官陂镇吴坑村果农张阿查正在为自家果树除萌抹芽,期盼青梅果来年更加喜人。

他所说的“新肥”来自诏安本地的福建玛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专业从事牡蛎壳固废垃圾处理,循环利用牡蛎壳制造作物化肥的生物科技企业。

“我们原本做的肥料产品围绕改良土壤酸度和重金属钝化,但并未针对某一品种作物的肥料进行研究。”该企业运营负责人林红烨坦言,产品在行业细分中留有空白。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研究所科技特派员团队在服务中发现,诏安盛产青梅,由于长年耕作使用化肥,营养元素失调,土壤呈酸化。若将玛塔公司的产品进行改良提升,让肥料为青梅土壤调酸,惠企也惠农。

“提高产量,与改良土壤有直接关系。土壤若酸化,肥料的利用率就不高,果树不能吸收,施再多的肥都无济于事。”根据青梅的生产现状和需肥特性,科特派与玛塔公司合作研发出青梅配方肥,并形成生产青梅配方肥的一套生产工艺参数,让企业实现日产量50吨。

新产品推出后,农民和贫困户仍有疑惑:“施了这么多年化合肥,没听过土壤要改良,还要换新肥。”

企业犯了愁,为此,特派员团队开始走村入户推广青梅配方肥,向农户介绍土壤改良的重要性及新肥的配方、使用方法,为梅农做技术指导。

“科特派专业又耐心,他们参与推广,梅农的接受度提高了很多。”林红烨说,产品发放给当地农户和贫困户使用,在诏安县青梅主产区太平镇、官陂镇和红星农场等乡镇已推广面积1000亩。青梅配方肥的研发和推广为企业增加产值200多万元,也助力农户增收。去年,青梅鲜果增产30%~40%,每亩增收600元以上,每亩减少化肥使用成本约80元。

牵线搭桥 互补共享

5月18日,厦门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李磊收到一件可生物降解的塑料样品。该样品来自漳州新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初步力学性能测试,李磊认为其可以满足液体包装需要,将其寄往泉州一家从事化妆品包材的企业。

原来,这是李磊在与新迪公司合作过程中,敏锐地意识到他们的产品可以延伸至传统的塑料包装材料,而针对某些行业的禁塑令也将在近期发布,新迪公司的新产品恰恰为这个行业痛点问题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很快,两家企业在他的“撮合”下,达成了合作关系。

2018年,李磊被省科技厅认定为驻福建三利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省级科特派,他也因此成了多家企业的“牵线媒人”。

“材料使用问题本就应该通过共享来实现最佳解决方案。”李磊说,他在服务企业时,发现许多企业因为各种原因所限,往往难以实现技术互补、生产环节就近取材、高效互通。此类情况在长泰全县的工业企业中并不少见。他也因此萌生了新的服务理念:服务多家企业,提供多种服务。

每次到长泰,李磊总要走访多家企业,促进企业互通有无,成为当地上下游企业的“黏合剂”。

“比如在同一个园区内,新迪是生产生物降解材料的,益百利是生产纸杯的,三利达是生产粉体塑料的,三者看似关联不大,实际上它们之间完全有可能实现材料上下游共享。那么,第一家企业可以为第二家企业配套环保材料,而生产纸杯的纸塑边角料在第三家经过分离加工后可以作为衣架涂层使用。” 李磊说。

目前,他已经和包括三利达、新迪、安安、安泰、华塑和富迪在内的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在协助企业产品升级和品质控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经过几年的观察,李磊发现,长泰县的不少企业属于细分行业中的“单打冠军”,这类企业的产品特色显著,但规模不大,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在发展中容易面临瓶颈。“中小微企业需要更多的科研投入,因此我们科特派发挥的余地更大,我们可以动用一切可利用资源,努力为企业排忧解惑。”李磊说。

(福建日报记者 黄如飞 杜正蓝 通讯员 林开艺 王永兴 沈启寒

  • 责任编辑:李姗姗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