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服务,能否跑赢天灾?

为避免被气象灾害“偷袭”,漳浦县开发了一套气象灾害决策指挥服务系统,以最大限度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

zz.fjsen.com  2020-08-20 09:42:17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一张气象灾害风险监测网

11日,台风“米克拉”来袭,位于漳浦县东溪的“全球眼”默默“注视”着河流,夜以继日地收集、汇总、分析水位和水流速度,寻找其中的规律。

“‘米克拉’的风力较为强劲,不过从数据分析来看,降雨量不大,不至于造成洪涝灾害。”漳浦县气象局局长陈登辉介绍,东南沿海地区几乎每年都会有台风登陆,以现在的天气预报水平,虽然有足够的时间发出预警,但还不够精确。因此,今年初以来,漳浦根据历年气象灾害普查,在最容易出现洪涝灾害的6条河流和渔船较为集中的4座渔港设置“全球眼”。另外,他们在城关的内涝点建设内涝视频监控。

“‘全球眼’一般设置在河流上游,以及最容易出现洪灾的地点,例如防洪重点地区和重点水库等。洪水的形成一般要数个小时,我们可以通过监测上游降水情况、天气趋势、洪水到达警戒线时间等数据,预测台风的严重程度和严重区域,是否需要撤离人员等。只要能提前一个小时预防,就可以挽救很多生命或财产。”陈登辉说。

对于山体滑坡,地灾位移设备则是一个“大法宝”。设备结合建设在地灾点附近的自动气象站实时监测降水实况,再结合降水量预报、分析降水至灾害临界点时间,从而分析预报预警地质灾害。

“我们安排值班人员24小时监测,一旦遇到雨量达到各种气象灾害临界点,我们就会及时发布各种气象灾害预报,通过微信、电话、短信、传真这四个主要渠道,通知所在地的乡镇和相应的主管部门。”陈登辉举例,2016年,30年一遇的霜冻袭击漳浦县,因为提前2天预测,挽回了不少农业经济损失。


一个气象灾害防御基础数据库

“全球眼”是漳浦县耗时半年开发的县级气象灾害决策指挥服务系统的抓手之一。系统依托现代化科学技术,形成以一张气象灾害风险监测网、一张气象灾害风险隐患图、一个气象灾害防御基础数据库、一套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系统、一个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指挥平台为基础的“五个一”气象防灾减灾综合联动网络,可及时为各种气象灾害和防灾避险提供科学指导。

“系统由漳浦县气象局和应急局共同开发建设,总投资200万元。我们根据漳浦的实际情况设计开发此系统,目前在申请专利。”陈登辉介绍。

在这套系统里,精准的历史统计数据+即时的现场数据监测,是宝贵的预测材料。“我们把历年来漳浦县气象灾害情况、全县各灾害点的基本情况、隐患点的数量和规模、联系人等,全部输入到数据库中,内容包括水利、地质灾害、海洋渔业、林火等,不断动态更新。”陈登辉说,气象灾害的发生缘由十分复杂,传统的理论和经验方法局限性太大,远不能满足整体研究的要求,需要从现代前沿科学技术的角度,结合历史数据进行细致研究,才有可能实现对气象灾害的准确预测。

“以往,灾害发生时,县领导需要频繁跑现场实际查看。但实际上,查看范围十分有限。现在,我们组建空、地一体化动态立体灾情监测体系,无人机15分钟内直接飞抵现场,对河堤海堤、水闸泵站、水库、河溪,以及较大灾害隐患点进行360度全景查看,实时传回图像。”陈登辉介绍,无人机可以续航50分钟,飞行半径达12公里。相关领导坐镇指挥部,就可以调取详细的历史数据,并通过无人机详细了解现场情况,判断该地区是否正在遭到洪水威胁。


一个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指挥平台

在突发气象灾害预警方面,气象灾害决策指挥系统可以发挥大作用。“我们将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分成五级。灭火前,我们可以预测一个小时内,林火往哪个方面蔓延,范围多大。最重要的是判断隔离带要开在哪个位置,让防火队员在安全区域内灭火。”

陈登辉还举例,某地区槽罐车爆炸,氯气泄漏,系统会快速监测风向风速,制定群众转移路线图和避险方式。以往,危化品事故现场的有害气体扩散预测预警系统的建立难度较大。一方面,它涉及多方面知识,需要多种技术的协作;另一方面,还需要多部门快速协作的网络。气象灾害决策指挥服务系统建立后,水利、防汛、自然资源、海洋渔业、环保、农业、林业等部门可以进行系统协作。

“例如,暴雨不一定是坏事,它有时候是好事。这需要相关部门合作为我们提供专业信息。”陈登辉介绍,系统建立后,提供开放的气象灾害研究平台,从总体和全局上协调、引导各部门对各种气象灾害的分散研究,以实现对气象灾害变化趋势的监测和预报。

当然,除了服务政府决策外,气象灾害决策指挥服务系统的重要功能是对公众发布信息。“我们通过漳浦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发布权威信息。一键操作,抖音、短信、微信、微博便同时发出。只要认准‘预警中心’这个标题,老百姓就知道接收到的是权威信息。”漳浦气象台台长蔡阿玲说。

“灾后普查也是重要的一环。我们从系统的角度,分析气象灾害出现原因,并为政府决策提供建议。例如,堤坝设防标准,城市排涝系统设计等。”陈登辉表示,对于县域气象部门来说,必须不断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掌握先进的技术,才能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未来,气象灾害预防工作的道路或许仍然很远,但还是值得期待的。

(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益纯 通讯员 洪锦城 文/图) 

  • 责任编辑:李姗姗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