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持续夯实“大抓工业、抓大工业”根基

写在漳州市部署“大抓工业、抓大工业”两周年之际

zz.fjsen.com  2021-04-01 09:55:14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根基,大树之根脉,大厦之基石,决定了一城一域一业发展的高度与活力。

两年前的4月1日,漳州作出一次再宣誓、再承诺:旗帜鲜明、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大抓工业、抓大工业”。“旗帜鲜明”是一种导向,“坚持不懈”是一种定力,“久久为功”则预示着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周期性,必须脚踏实地、百折不挠,持续夯实根基。

回首两年来,我们直面工业发展面临的种种不确定因素,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种种变局,以舍我其谁的担当、起而行之的作为,牢牢抓住工业发展这个主攻方向,锁定一个个项目攻关,敲定一次次机制创新,啃下一个个硬骨头,知重负重勇向前,实现“十三五”圆满收官。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两载奋斗,不易也不凡。漳州“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初显成效:工业的理念在层层强化,工业的后劲在时时蓄积,工业的引擎在全力运转。

“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取得更大进步!”正当福建省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福建时提出这一新的要求,为我们再出发指明了方向。

滴水穿石,抓铁有痕。站在“十四五”新征程的起点,漳州这座千年古城,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不断明晰历史方位、持续夯实发展根基、致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在迈向2025年规模工业总产值“万亿俱乐部”的雄关漫道上目光坚定、步履坚实。

立足新发展阶段

持续培育产业之“根”

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十四五’时期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部分,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治城如治学,“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我们应当认识到,夯实一个地区的产业根基,不可能一蹴而就。产业体系必然随着经济环境的变革,而不断做出新的调整,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以大抓工业展示“大作为”,行动是最有力的证明,落实是最有力的担当!

在今年的“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中,漳州把产业发展问题作为“再调研”各项工作之首,把“产业发展壮大行动”作为“再落实”各项工作之首,足见“产业”二字分量之重。

开局之年看开年——

一月,中国五大发电集团之一的华能集团,决定投资1000亿元,建设漳州外海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能源基地和古雷开发区综合能源基地;

二月,两岸最大的石化产业合作项目——古雷炼化一体化火炬点火一次成功;福海创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全面投产,成为国内首家整合PX、PTA上下游产业的企业。

首季,漳州工业投资活力强劲,191个项目集中开竣工,其中工业领域开工50个项目、计划总投资超百亿元。

……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孕育、集聚迸发,正在引发产业分工重大调整,重塑地区竞争格局。我们有条件,也有必要从产业结构调整这个根本抓起,把各个产业作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和生态系统科学谋划布局。

两年来,漳州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持续培育壮大产业之“根”——

站位全局,壮大“三大三新”产业。过去十多年来,漳州以“4+4”产业为主导,形成了一定产业规模,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百尺竿头再进一步”的基础。站在“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开局的关键节点,市委市政府深刻分析自身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产业基础,打破原有工业门类的划分方式,把有利于推动产业纵向深化、横向拓展作为出发点,提出加快发展大石化、大健康、大装备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三大三新”产业,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打造一批百亿龙头企业、千亿产业集群,以创新视角为发展赋能产业引擎,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龙头带动,不断建链强链补链。漳州着力提升产业集聚度,特别是将“招大引强”与“建链强链补链”有机结合,围绕产业链精准招商,着重招引创新能力强、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的项目。同时,加强产业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借助龙头虹吸效应,引导新增工业项目进区入园,引导同类型、相关联企业向相对固定区域聚集,做到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打造具有较为完善产业链、较大产业规模、较高产业水准的集聚群。

激发活力,加快培育市场主体。漳州多次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倡导大力弘扬“拼、专、韧、敏、义”的企业家精神;各级各部门全力突破“难硬重新”问题,惠企政策“一步到位”、服务企业“一呼百应”、推进项目“一路绿灯”、破坏环境“一查到底”、亲清政商关系“一以贯之”,尊企业、爱企业、帮企业蔚然成风。仅去年一年,漳州出台了促进“六稳”工作18条等一揽子政策,为各类企业新增减税降费超50亿元。

贯彻新发展理念

持续丰富体系之“脉”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调研时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是内在统一的,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大抓工业、抓大工业,既要有纵横捭阖的视野,也要有俯身倾耳的清醒。2000年以来,从“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工业化提速”“加速工业跨越发展”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漳州产业升级版”,再到“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发展战略,工业始终是漳州经济发展主攻重点,但抓工业的理念在不断与时俱进、抓工业的方式在不断开拓创新。

大抓工业、抓大工业,既要有久久为功的毅力,也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2030年前,我国将实现碳排放达到峰值,对漳州这座正在蓬勃发展的工业新城而言,“碳达峰”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倒逼着工业发展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续的方向不断迈进。

如何只争朝夕、把握机遇,抢抓十年“窗口期”至关重要——

更加重视绿色导向。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从金峰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可窥探一二,该区近年来“绿色制造”蔚然成风,已经拥有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及7家省级绿色工厂,企业效益持续提升、能耗稳步下降,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得益彰。坚持绿色发展,需要以绿色环保理念引领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打造低碳经济,加快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同时,聚焦新兴产业、新基建、新科技等领域,精准谋划和对接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龙头项目,提升项目引办水平和资源禀赋的匹配度。

更加重视产业链条。经济规律告诉我们,链条犹如大树之根,根系越深、越发达,汲取养分的能力就越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越强。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域的竞争关键看产业,产业的竞争根本在产业链。“三大三新”中的“大”,不仅是指产业体量大,更指建设自主可控、竞争力强的产业供应链,在延展链条的过程中培育一批百亿龙头企业、千亿产业集群。以大石化产业为例,它之所以为“大”,体现在产业关联度之大,不局限现有的石化生产,更要进一步延伸链条,让每一滴原油释放最大效益,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更加重视产业协同。链条指向的是单一产业的深度,“协同”突出多产业间的合作发展。以大健康产业为例,它既是漳州传统食品产业的升级版,又涵盖了体育健康产业、生物与新医药产业等等。这种打破原有工业门类的划分方式,有利于推动产业纵向深化、横向拓展,把触角延伸到整个行业领域、延伸到各个产业分支、延伸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程,打造广泛联结、紧密互动、深度融合的产业集群,抢占价值链中高端,努力使工业创新能力更强、融合程度更深、供给质量更高、产业结构更优、资源消耗更少、经济效益更好。

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十四五”时期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速拓展期,这为漳州实现工业化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做大与创新,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无新难大”,愈“新”愈“强”。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这里的“新”既是新领域,也是创新提升。信息技术逐步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推动了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制造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形成了新产业革命复杂的技术系统。漳州市抢抓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机遇,成立信息产业集团,着力推动“应用+产业”良性互动、相互促进,最大限度释放信息化应用市场潜力,形成发展新动能,助力“数字漳州”建设。

更加重视机制优化。推进机制创新就是让制度成为发展的指挥棒、红绿灯,解决发展方向性连贯性问题。两年来,漳州不断推动“大抓工业、抓大工业”体制机制固化优化常态化,建立起工业领导机制、优化项目招商引资机制、项目跟踪推进机制。同时,深入推进台商投资区、古雷开发区、漳州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实现“区地合一”,并稳步推广到县管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闸门一旦打开,工业发展平台的活力便如一江春水,奔腾涌流。

融入新发展格局

持续壮大城市之“体”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打通堵点、补齐短板,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从而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

“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胸怀“国之大者”,方能行稳致远。

抓大工业、大抓工业,源自“立场”,志在“力场”。春暖花开时,伴着漳州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获批的东风,“大漳州”建设元年正式开启,为漳州加快打通经济循环、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城市能级新跃升带来了新的动力增长源。

蓄积产业之力,为城市塑形赋能。龙文区公布总投资超1700亿元的产城人深度融合“八大提升工程”;芗城区加快金峰开发区人才公寓、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建设,并计划投资逾5亿元建设生态文旅项目……一段时间以来,漳州市紧抓区划调整机遇,锚定“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方向,以工业化助推城市现代化水平提升,带动主城区跨江面海发展,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人文结构有机耦合,不断增强中心城区首位度和辐射力,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汇聚。

打造政策洼地,优化营商环境。去年来,漳州制定出台“六稳”工作18条、重点项目开复工7条、支持文旅企业健康发展7条、复工复产达产量产奖励等一揽子政策,通过“一难一策、一事一策、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切实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打通操作链、服务链,让政策红利惠及规上企业、重点项目和其他市场主体,助推经济全面回暖、加速回升。市政府出台政策进一步提升“政企直通车”服务效能,全力打通服务入企、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构筑人才高地,提升城市软实力。人才层次决定产业高度,人才质量决定发展水平。漳州市聚焦产才融合,持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成立漳州人才发展集团,出台促进人才优先发展若干措施,采取人才“一站式”服务,努力让各类人才工作安心、创业放心、生活舒心。同时,建立食品产业、农科乡村振兴、装备制造等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聚集一批高端人才,努力把人才资源转化为最具活力的生产力,形成“人才驱动——产业发展——人才集聚”的良性循环链。

建设生活福地,增强民生福祉。坚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漳州兜牢底线惠民生,把更多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去年,完成23项为民办实事项目,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近八成,老城区建设管理水平提升“十项行动”有效推进,医疗卫生教育等民生社会事业短板加快补齐,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带来的红利,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发展之梦,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加快漳州腾飞,出路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我们坚信,只要坚定不移大抓工业、抓大工业,一张蓝图绘到底,铆足牛劲勇向前,漳州产业发展一定能够枝繁叶茂、聚木成林,富美新漳州现代化的美好愿景一定能够早日实现。(章仲平

  • 责任编辑:马伊骅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