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民生 > 正文

探访文川里古迹之洋楼、洪宅、税关:相伴百年

zz.fjsen.com 2013-12-02 08:55  张韩丰 张伟华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12月2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张韩丰 张伟华文/图)文川里,昔日的深宅豪门,现已不复当年,安静地安居一隅,而这个冬天一过,它或许将离开我们的视野。

除了可园、郑厝、钱厝、魏厝等外,在文川里一带,还分布着“石眼科的洋楼”、“洪家大宅”、“税关”等古建筑。这些建筑已相伴百年了,如今,同样,它们的前途未卜。

西式洋楼:漳州最早眼科医院

文川里125号,一幢别样的西式民宅,外墙虽已斑驳,但白色石柱、花纹式浮雕,清晰可见,它在一片古朴的闽南大厝中,显得尤为特别。

原来,这是石志楠眼科医生诊所,几天前,主人刚搬走,仅留下空荡荡的宅子。

现年70岁的石志楠回忆,他的父亲石维严日本留学归来,1940年代,在文川里看中了这套洋楼,花了2000多块银元,买了下来,随后举家从龙海搬到这里。父亲也在友爱路上开了自己的眼科医院,被这里的街坊称为“石眼科”。或许是漳州最早的眼科医院,新中国成立后,父亲被聘为漳州市医院的眼科主任。“父亲品位很高,喜欢安静清雅的环境。”宅子不仅外观洋气,里面也很漂亮,八间房、两个厅,还有一个天井、一棵大榕树,“最初建房子的是什么人,就不清楚了。”

洪宅:发迹时鸣枪代替放鞭炮

文川里163号,南洋风格建筑美不胜收。瓷瓶护栏、清水方柱、彩色玻璃……每个细节都巧夺天工。

洪宅后人洪绍文,67岁。他说,洪宅是清末民初的建筑,是后起之秀,从钱宅手里买了部分房产后,成了文川里最大的宅院之一,为此流传过“一庄二洪”的说法,洪宅也因此形成了“九路十八弯”的布局。

洪宅有个传说,祖上四兄弟在糖作坊打工,建房挖地基时,挖到一罐子银元,一夜之间暴富。至于是谁初建洪宅,没人记得清了。

洪绍文只记得,祖父做布料生意,开了很多分店,家里请了很多丫鬟、长工,父亲考入黄埔军校,“当时有钱人才能去读的。”

洪宅后院有个戏台,洪绍文的父辈曾在公共厅的二楼往下看戏。公共厅还有办红白事的功用,“民国时期,洪宅每年忌日,都不放鞭炮的,而是鸣枪,很奢华。”

税关:或是旧时的临时海关

税关门上挂着牌子,写着:漳州市第24号文物点。友爱路46号,就是它坐落的地方。

它是清中后期建筑,两进宅院,与洪宅后院相邻,屋内还能看到残存的万字格挂落,现已被分隔出租。

屋外,一棵古木,再没逢春,仅剩一米高的枯枝,陪伴着年代久远的老宅。

至于为何命名为“税关”,周边仅一位老街坊回忆,住宅主人姓陈,祖上当过官,以前也被叫做“旧海关”,要出国,就得来这里登记。

导报记者咨询多位文史专家,仍一无所获。芗城区方志办专家陈乔森推测,旧时漳州的海关设在澄关道上,就是如今的江滨路,有可能是抗日战争时期,厦门沦陷,这里可能是把民宅临时借用过来,作为漳州的代理海关。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是海关人员临时居住的地方”。

初冬的风,穿过文川里的巷子。街坊们一如既往:没空的,一家几口手不停眼不抬地忙活着作坊里的活儿;有空的,“噼里啪啦”搓着麻将……

如果你幸运,会看到伽蓝庙里坐着几位阿婆,说着笑着,唠家常;路边几位站街女闲来无事,放着手机音乐,盯着从身边经过的每位路人;“石眼科”后面,有位老阿婆忙着念经;洪宅里,洪家媳妇点着一根烟,悠哉坐在石凳上吞云吐雾……

一切看似平淡,却又有点与众不同。江滨花园三期征迁指挥部,位于厦门路附近,时不时有几位文川里的住户走进去,手里带着材料,来这儿办手续……因为他们居住多年的宅子得拆了,来这儿拿点补偿。

“已经搬走50多户,还剩300多户。这里早该拆了,90%以上都是危房。”指挥部的工作人员说得很清楚。

  • 责任编辑:唐丽萍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