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古民居 特有的“气质”扑面而来

zz.fjsen.com  2015-07-10 10:51:29  卢丽娟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漳州7月10日讯(卢丽娟 文/图)高山、流水、古村、白鹭…… 走进后坊村,只见古村落依山傍水,头枕着巍峨葱郁的天柱山,马洋溪如玉带蜿蜒穿村而过。除了千年老樟树、千年老铁树外,这里的百年闽南古民居,以其最原生态的模样示人,也是值得一看的。

从后坊村部往右走,踩着一小段的石板路,便可看见一整片排成排的古老民居,一些老妇坐在门前的石凳上,清洗着空心菜,一些人则在旁边拉呱闲聊。这里的一幢幢房子都是白墙红砖灰瓦,屋顶两边是高高翘起的燕尾脊,每幢面积在200平方米左右,在樟树和龙眼树的掩映下,隐约中透出十足的闽南风情。

“最后坊”的岁月印痕,自然是这里的古民居。

村老人协会会长郑连清介绍,后坊2200多人中,姓郑的占了七成,早在元朝末,才有郑氏族人迁入,在这方乐土生活繁衍至今。村庄里的古民居总面积5000平方米左右,刚才所见的古民居位于后坊社,很多历史都上百年了,居住着大约200名郑氏村民。古民居的后面,有一棵千年前就倒下的大樟树,至今还生机勃发,宋朝时期的百姓,就以此为标志,把地名取名为横樟社,后来改名后边社,解放后再次改名为现在的后坊社。

 

邀请台湾大师规划设计 坚持宜土不宜洋、宜简不宜繁

2013年,后坊村被列为漳州市首批13个“富美乡村”建设示范点,2014年被农业部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在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后坊村对旧大厝古民居进行修缮,修旧如旧,保护和挖掘具有闽南特色的乡村历史、人文景观资源。而对新建建筑,则因地制宜,适当整修,大社自然村采用白墙红瓦土黄色线条的现代风格,溪东自然村借鉴龙人古琴白墙灰瓦深红色线条的古典风格,枧头自然村突出白墙红砖灰瓦燕尾脊的传统风格,最大程度地凸显了闽南乡土气息。在村后小山上俯瞰,这里的民居既有古典风格的,又有现代气息的,彼此相映成趣。

依托自身优势,长泰县坚持把后坊村作为一个大景区、大文化园来规划建设,突出生态文明、闽南元素、乡土气息、田园格调的特色,在村庄布局、单体形态、公共空间等方面下功夫,高起点高标准地规划建设“富美后坊”。

马洋溪生态旅游区领导介绍说,区里聘请专业公司编制《后坊村村庄规划》,并邀请台湾大地再造公司、台中雕塑协会制定《后坊村再造发展计划书》,确定了以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导的旅游生态村发展定位,全力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绿富美”精品村落。

“在规划建设上,我们始终坚持宜土不宜洋、宜简不宜繁、宜淡不宜浓原则,最大限度保留闽南乡土元素。”马洋溪生态旅游区领导说。

 

马洋溪穿村而过 将村庄画成一幅“太极图”

马洋溪轻柔地流淌着,从村子中央穿过,流过古民居的倒影和大山的雄姿,形成蜿蜒的“S”形,将后坊村画成一幅“太极图”。

静看水中,树在水底摇曳,时而模糊,时而清晰,成群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伴随着朝阳,鸡犬互答,缕缕岚翠飘浮其间,古民居的大门一一打开,洒扫庭院,烧火做饭,人们开始了一天的生活与耕作。

以古树、古桥、古琴、古民居为代表的后坊,创造着与都市文化所不同的一种文明、一种秀美。如今的后坊村,堪称“福建最美乡村”样板,格林美提子采摘园、茂林源休闲农庄、龙人古琴文化村、中华汉文苑、大树将军、桃花岛……到处洋溢着丰盈,流动着神韵。

链接

村名为何叫后坊

后坊是一个古老的地方,历史悠久,村名的演变给人们留下一段动人的传说。

宋时期,后坊村叫“横樟社”,因村里有一棵千年横卧的老樟树而得名。清乾隆时期,现在武安镇溪东社郑氏第四世郑永招、郑永玉兄弟,逆流而上,搭起鸭母寮,到此放母鸭讨生活。没想到,所养的每一只母鸭每天都会生两个蛋,兄弟俩便认为此地是一处难得的风水宝地,于是立家在山坳后边处,勤劳吃苦,家业日渐壮大兴旺,立社取名为“后边社”,直到解放后才开始使用“后坊”这个地名。

  • 责任编辑:林燕婷     标签:山村 古民居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