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斗笠的光景早已不再 编斗笠的南靖阿婆依然坚守

zz.fjsen.com  2015-08-07 10:44:53  林顺才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七十六岁的阿婆柳速员在编斗笠

斗笠,是一种古老的物件,是农民出门遮阳挡雨、出工下田地干活的必备行头。过去,在闽南广大农村,人们常见“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劳作风景。一户农家可能难有一件体面的衣裳,但不能没有几顶舒适的斗笠。但随着雨衣等雨具的出现,斗笠已逐渐被淘汰,其制作技艺也处在失传的边缘。在南靖县船场镇梧宅村,76岁的老人柳速员是目前少有的会编斗笠的篾匠之一。

近日记者见着柳速员的时候,她正好一个人安静地在院子里灵活地舞动着双手,小心地把叶子铺在做好的笠胎上,再拿着削好的细竹篾把叶子固定。柳速员今年已经76周岁了,她是从52岁时候开始做斗笠的。那时,她的丈夫出门做活儿,负责养家糊口,她就在家里料理家务,日子很闲,也很无聊。一次正巧遇上有人担着许多斗笠来卖,自己好奇便去买了一个,买回家后,又好奇地把它给拆了,拆了自己摸索着装,这样渐渐地学会了做斗笠。

学会做斗笠之后,柳速员一有空便会做上几个,从此,她单一的生活便多了些色彩。她的丈夫看着她认真痴迷的模样,便在忙活完了也会为她去山里削竹子、捡竹叶。做斗笠其实并不赚钱,除去原料不算工费,一个斗笠才赚3元钱左右,柳速员只是图个乐子而已。如今,柳速员已经年逾古稀,老伴更是一把年纪了,却还为她这点小爱好忙前忙后,如此相濡以沫的感情真是令人羡慕不已。

虽然现在柳速员年逾七旬,她的7个子女也都会给她生活费,但斗笠这活计她说是要做上一辈子的。柳速员一边和记者说着,一边整理好绑好的斗笠,把它们抱到一个小房间里,放进一个像是倒立着的垃圾桶里面,柳速员笑说:“这才不是垃圾桶哩,这是熏斗笠用的。”原来,斗笠在做好之后,为了杀菌,她会把它们放在这个桶里用硫磺熏一下。

据柳速员介绍,斗笠用竹篾、竹叶为原料编织而成,是一种纯手工的手艺活。编织斗笠的工序有伐竹、破竹、削篾、编笠胎、上竹叶、牵笠线等。

斗笠是学名,在漳州俗称“笠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农村一带,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斗笠。外出时,他们不管天晴下雨,都戴在头上,成了自己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门老手艺也随着时间流逝而渐渐老去,因为一些现代农业科技、农业机械的运用,劳动效率得到极大提升,戴斗笠下地劳作的时间就少了。刀耕火种成为历史,真正需要“日晒雨淋”到地里干活的时候少了,出门也大多用上了在那个年代还少有的雨伞。于是,斗笠被束之高阁,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柳速员的家里存放着至少几十个斗笠,她说,现在这些斗笠啊,也是少有人用了,村里人若有需要还是会过来找她买,剩下的都批发到镇里日杂店,有些还卖到南靖土楼去。但是,现在年轻人都不爱戴斗笠了,她卖到土楼的斗笠多是游客买回去挂在墙上当做装饰用的,但看到有人喜欢她做的斗笠她还是十分欢喜。

对于自己这门手艺是否能传下去,柳速员告诉记者,儿女有了稳定的工作,对做斗笠的手艺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也没有其他人提出想要学习。“毕竟都是过时的老手艺了,没有多少钱赚,年轻人都不感兴趣。”(记者 林顺才 实习生 王婷 林丹萍 通讯员 吴慧蓉 文 范伟鸿 图)

  • 责任编辑:林燕婷     标签:斗笠 南靖阿婆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