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城天宝木雕世家“守”木60多年 传承雕刻绝活

zz.fjsen.com  2015-08-24 09:43:05  林顺才 范伟鸿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原标题:芗城区天宝镇过塘村的黄漳宝一家三代

        —— 手艺传家 “守”木可雕

黄漳宝在雕琢粗坯

现今,从事木雕的艺人越来越少,有名气的更稀少。不过,家住芗城区天宝镇过塘村的黄漳宝一家三代把木雕技艺传承了60多年。近日,记者采访了年过半百的雕刻师黄漳宝。

师从 传承家族手艺

上世纪50年代,黄漳宝的父亲黄成蛟偕一家老少从漳州市区下乡到过塘村,从此安家落户。有一次,黄成蛟凭着学过模型制作的艺术底子,为南靖县金山公社的寺庙雕刻香炉,没想到第一次尝试,作品便得到当地的认可,这激发了他的创作积极性,在日常的创作中不断摸索、追求创新,雕刻艺术手法和功底日益精湛,慢慢地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神像雕刻师。

上世纪80年代初,黄成蛟和儿子黄漳宝一起从事木雕,作品越做越多,名气越做越大。2008年黄成蛟去世,黄漳宝成了第二代传人。黄漳宝告诉记者,从15岁开始,他便随父亲学艺,“反正父亲雕刻,我就在旁边看。”长期耳濡目染,虽然小小年纪,但黄漳宝对木工基础熟稔于心,尤其对木雕情有独钟。他学习异常勤奋,雕刻技艺尤为精细,常受到父亲肯定。黄漳宝5个兄弟,除了最小的弟弟,其他都是精通木雕手艺的好手,但为其执着一生的,唯有黄漳宝。

30多年来,黄漳宝的儿子黄文龙见证了父亲“为雕刻而狂”,从正常视力到依赖“瓶底”般的镜片的艰辛历程。早上8点左右,黄漳宝就把樟木搬到跟前,戴上眼镜,摆上几十种大大小小的雕刻刀,左雕右刨,常常一入神就到天黑才发觉。除了中午短暂的休息,黄漳宝一天都离不开手中的雕刻刀。“有时天黑了,他还会忍不住在灯光下,搬起木块雕琢。”

雕琢 展示木雕绝活

记者见到黄漳宝的时候,他正用木槌、刀具仔细加工一座佛像,手中的樟木经过他的巧手雕刻,已初显佛像的样貌。他的儿子黄文龙也全神贯注地为已经雕刻完的另一尊佛像上色。“这只是粗坯,以后还要修光、打磨、着色上光 。”黄漳宝介绍,一尊神像从选材、打坯、修光、磨平到上色要经历近十个程序,一般需要花上十几天。雕神像一般选用樟木,或是价值更高的红木,但有时也会选择用檀木雕刻。黄漳宝指着已经上完底色的佛像对记者说:“雕神像急不得。所有的木头都会裂,上完底色之后要放一小段时间,等木头完全裂开后,补上裂缝再继续上色,这样可以避免卖出去后神像再次裂开。”为了保证神像的质量,黄漳宝拒绝一些要求在短期内完成作品的客户。

黄漳宝木雕工艺题材广泛,创作的木雕神像受到境内外许多寺庙和信众的青睐。找他订作神像的客户除本地外,还有来自上海、济南、台湾等地。今年年初的订单都已经排到12月份了。

技艺 传承后继有人

黄漳宝认为,木雕工艺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化身。木雕神像造型精美、文化内涵丰富,体现着深厚的宗教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近些年,陆陆续续有一些年轻人慕名找到黄漳宝,希望拜师学艺。黄漳宝摇头叹息:“没有一个学成的。”他感慨道:“雕神像是耐心与艺术天分的结合,没有天分学得慢,没有耐心学不会。”

作为一项民间艺术,黄漳宝认为还是应该传承下去。值得欣慰的是,在他的影响下,儿子黄文龙自初中起就跟着他学了一些简单的操作,耳濡目染之下,慢慢对这项技艺有了自己的一套见解:“作品是先由大自然形成,再用心去雕刻。”在黄文龙眼里,雕神像融合了对大自然的理解与对宗教信仰的尊重。

现就读于漳州某高校的黄文龙表示:“我是不会让雕神像这项技艺失传的。即使不把雕神像作为谋生的饭碗,我依然会坚定地传承这项技艺。”(记 者 林顺才范伟鸿 摄 实习生 何芳萍 戴丽芬 )

  • 责任编辑:林育煜     标签:天宝 木雕世家 传承 雕刻 绝活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