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礼让行人——马路上的新文明

zz.fjsen.com  2016-04-08 11:14:25  孔莹莹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在西欧,无论是在宽阔的高速公路上,还是在狭窄的街道上,出门在外的国人会惊奇地发现,人们能够迅速找到一种“放松感”和“信任感”:在没有红绿灯的斑马线前,机动车多会主动减速停车,主动礼让,等待行人安全通过。有的司机还会用请的手势或眼神示意,行人也会报以感谢的眼神。这种举动不会因为车的档次高低或特权车牌与否而受到干扰。而在我国,此种现象只能让人民惊呼“几乎看不到”。套用电影中的一句台词,“开好车的未必懂得交通礼仪”。

现实中,我们随处可见机动车抢道行人的“特写镜头”:大雨滂沱,当行人撑着伞战战兢兢走在马路上时,常常会上演车与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场景——汽车呼啸而过,溅湿行人一身的泥水;当红灯即将亮起时,也能看到迫不及待用喇叭驱赶行人的司机,“争分夺秒”狂踩油门……

按照国际标准,每百户家庭拥有20辆汽车的城市,就算进入“汽车社会”,我国很多城市已达到这一指标。据统计,我国是全球汽车销量最多的国家,引发的交通死亡事故却占到了全球的15%,成为交通事故多发国家,而行人是交通事故中最主要的受害者。另有数字显示,按发生事故原因分析,我国驾驶员违章占7到8成,机动车机械故障、道路及相关设施、行人违章原因仅占不到20%。种种数据表明,机械故障、道路设施等都不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在于人,在于机动车驾驶员的“违章”。

衡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不在于GDP增长有多快,不在于能买多少外国国债,而在于它怎么对待这个国度里的弱者和贫者。在马路文明的发展中,如何对待道路弱势群体,也决定了马路文明的发展程度。与“人让车”相比,“车让人”显然是更成熟的马路文明的体现,但它的到来不能只寄望于法律的明文规定,更需要每个机动车驾驶员、每个市民自身具备的文明素养,自觉自动地去实现马路上的新文明。他们或巨大或微茫的力量都将影响着日日夜夜川流不息的道路生态。

马路上的新文明,是主动礼让行人的一个手势,这个手势呈现出的是一种人文精神与道德文明;马路上的新文明,是斑马线前的一脚刹车,这脚刹车传递出的是整个国家的品质生活与幸福和谐。(孔莹莹)

  • 责任编辑:林燕婷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