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中的“老行当” 探寻漳州古城中的传统老店

zz.fjsen.com  2017-07-09 09:04:59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老人正在手工打造店内的手工艺品 本报记者 游斐渊 摄

行走在古朴的楼阁古道,“漳州古城欢迎您”醒目地跳跃在石板路上。充满中国风的古城剪纸投影,南北巷井间的乡音吆喝,还有琳琅满目的民俗趣玩,都在演绎着漳州古城的变迁。古城焕然一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也让渐渐淡出市场的老行当重新受到关注。古城发展,形势向好。但是,伴随着越来越多新事物的加入,老行当的发展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近日,笔者走访了古城多家老字号,了解这些“老行当”现在的经营情况。

探寻古城漳州

脚踏着石板路,穿梭在人群熙熙攘攘的古城。打白铁的老师傅叼着烟正低头敲打着手中的铁盘,竹编的簸箕手写上汉字“竹器”就成了一个店面的招牌,排队等候的莲子圆小摊门庭若市……老漳州的味道“扑面而来”。

“电影云水谣里的服装很多都是从我这边做的……”一间简单的裁缝店里,老板杨惠漳得意地介绍他这家“闽南服饰”小店的风光史,介绍起老漳州的传统服饰,他显得更加热情。杨惠漳告诉记者,他这家老店是全漳州唯一一家既卖布又做服装的裁缝店,有些老人还是喜欢到他这边量身定做。

“茂记白铁行”的李伟茂,店里主要摆卖着各种纯手工打造的桶勺畚斗、喷筒油抽及笼屉等日常用品。本地人看似习以为常的东西,却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赏。李伟茂说,游客会选择一些小型的手工制品回去做纪念。

位于香港路160号的“古早味胖姐莲子圆”,也是因为古城的改造吸引了人流,而决定“重新面市”。一些闻讯而来的老漳州,吃后感叹不已,让他们仿佛回到了过去。不少周边的外地游客更是“吃完还兜着走”,只为让家乡的朋友也尝一尝这独特的漳州味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迁,老行当正离我们渐行渐远,但那些打上一代人烙印的技艺却依然留在人们的心中,尤其是老行当透出的那种浓郁的文化味,更是成为很多人挥之不去的记忆。敲敲打打的白铁,精细的竹编,技艺精湛的炭精画,缝缝补补的裁缝店……每一行当都是老漳州历史的见证。

竹器店经营各种竹器,摇椅、簸箕、米筛、草笠、箩筐各种样式的传统用具。 本报记者 游斐渊 摄

老行当如何传承

“我看这边很多老工艺都很有趣,都想买些,可我出门在外,不方便随身携带回去,想说有没有网店,我直接下单寄回去,可一问,都没有。老板年纪都挺大,都说不会用网络。”游客徐女士摇头说道。

老行当的经营者都是些老年人,这是传统老行当的普遍现象。手艺再精巧,百年的老店没有人来继承?信息时代,却打不开拓展销售渠道?这,也成了当今老行当面临的问题。

李伟茂告诉笔者,店里大大小小的成品都是两个老人亲手打造,一个浇花的水桶才卖几十块,但手工要打好几天,没什么收益,年轻人都不爱学。香港路一家商店的大红牌匾上“百年老店”四个字分外醒目,店里专售各种嫁娶、宗教等民俗用品。作为这家店第三代传人的83岁老人王桂英介绍道,现在店里由年过半百的儿子和儿媳接手,孙女已经另寻他业。说起这家店老漳州人无一不晓,对于名声在外却后继无人的状况,老人也颇感无奈。“我们年纪都大了,手机都不怎么会用,怎么在网上卖东西我们就更不懂了”,王桂英的儿媳说。

“这些老手艺没有商标,销售没走电商渠道,我们买回去了,若是亲朋好友觉得有趣也想买,可就买不到了。”与徐女士同行的游客王先生说道。没有商标,没有品牌,没有电销,在网络电商时代,传统老行当的销售受到了巨大的限制。

“古城老手艺”竹器店经营各种竹器,摇椅、簸箕、米筛、草笠、箩筐各种样式的传统用具。笔者发现店里悬挂着几个精致而文艺的草编的手提包时,竹器店传承人陈德介绍说,为了适应潮流,现在他们会尽量生产些当前社会所需的产品,也算是老行当的自救之路。当问到竹器店里是否开通电商销售渠道时,陈德摇摇头,目前只试着开个微店,挂些样式接受预定。

的确,许多老行当生产的产品本身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香烛、醮灯、彩扎等,主要用于民俗活动,而木制扁担、竹制箩筐、白铁水桶等,受众也不多。尽管有个别老行当尝试产品推新,尝试拓展,但整体情况仍不太乐观。

让古城更有古味

除了打不开销路外,修缮后的古城,在交通、店租、业态布局等方面也对老行当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不论是城市发展需要还是情结使然,保留保护老行当是必要之举。

交谈中,漳州古城办副主任李海光告诉笔者,古城的发展需要这些老工艺,包括很多搬出去的小吃,也希望他们能搬回来,这些都是老漳州的乡愁记忆。由于古城目前还处于发展建设阶段,招商方案及对传统老工艺的引入、安置、帮扶问题正在进一步策划当中。

漳州文史爱好者郑德鸿也认为,衡量一个城市的历史价值,除了不可移动的历史文物,更大的内涵表现在传统的文化传承,漳州文化古城的打造如果没有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的支撑,或黯然失色。

对于这些老行当的销售困境,老郑也有一套自己的理论看法:销路要拓展首先自身要转变思路,升级转型,化笨重为精细。例如将社会即将淘汰的工具设计成工艺品,如,犁、水桶、水车、风柜等样品;改进包装,将商品特色及相关信息印在包装上,使顾客在购买后,其他人也可以方便地找到;注重品牌意识,没有商标字号的要申请注册,提高知名度;对于老年人不懂的电商尴尬则需要政府或相关部门在场所及资金上的扶助。

确实,守望老行当,不是单纯为了忆古怀旧,更不是要把老行当全部留住,而是要通过老行当来展露时代的烙印,寻找挖掘老行当的文化内涵,才能使传统文化活起来。(周媛婷)

  • 责任编辑:陈惠华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