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马铺的红色记忆:坪水村的“三种颜色”

zz.fjsen.com  2017-08-14 10:09:35   来源:漳州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何春松的妻子何玉香抱着自养的土鸡,对未来充满憧憬

时光带走了弥漫的硝烟和熊熊的战火,留下一抹红色的印记与血脉传承。

山高林密的马铺乡坪水村,拥有一段光辉的革命岁月——1934年8月,坪水乡苏维埃政府成立,在云霄竖起第一面红色政权大旗;如今,村庄和谐,干群融洽,正朝着全面小康大步前进。

“红色”

革命精神传至“第三代”

“红色足迹”永远不会消失,“红色精神”也必将代代相传。

在坪水村北部,屹立着一座“坪水乡苏维埃政府纪念碑”,碑后有铭,记录了20世纪30年代坪水人民英勇的革命事迹。1934年4月,云霄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中共坪水村党支部成立,有党员9人;8月成立坪水乡苏维埃政府,并在国民党反动武装大举进犯时,密切配合红三团第一连和第三连的革命活动。

站在碑前,务农回来的67岁村民何火炭久久凝视。他的父亲何酒容是当时苏维埃政府的党员。“父亲是我心中的英雄、榜样,永远是我的骄傲。”何火炭说,“父亲在1995年去世前,每年都和到村里的学生一起重温革命故事,给他们带去一场场生动的红色教育。”

纪念碑西北方,有一棵长满绿叶的龙眼树。几十年来,它从未结果。村支书何艺聪满是悲伤地揭开谜底:“当年,革命遭到镇压,大爷爷何万圣被绑在这棵龙眼树上活活烧死。这把火烧伤主树干,也把一位24岁热血青年的铁胆忠魂永远留在了这里。”这棵龙眼树,也成了村民心中的“烈士树”。

受到国民党压迫的老党员还有村民何木全的父亲何志诚。“当时,父亲被国民党保安团抓走,强行喂食五天肥皂水,落下了病根,在30多岁时便无法干农活。”何木全说,“但是父亲永不言弃的精神一直引领着我前进。我在四年的部队生涯,也学会了更加坚强面对重担和困难。”

儿子何文河又延续了何木全的“军旅梦”。每当假期回乡,已是10年“老兵”、立过两次三等功的何文河都要去祭奠爷爷和革命先辈。他说,“今年回乡恰逢建军90周年,显得更有意义。纪念是为了更好的前行。我们一家三代的血液里都有‘红色基因’,这是宝贵的财富。我想在部队干下去,像爷爷一样守护大家。”

守卫红色遗产,英雄的事迹不能遗忘。2014年以来,马铺乡投入158万元打造“红色路线”,将坪水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军陵园、“烈士树”、苏维埃革命纪念碑、革命陈列室等教育观摩点连接起来,形成完整开放的红色教育环形路线。

何艺聪说,每逢清明、七一,都有许多干部群众自发前来,这里已成为党性外训班的必到之处。

“绿色”

  “靠山吃山”铺宽致富路

  1934年,苏维埃政府开展土地革命,130户500多个无地或少地的坪水村农民分得了500多亩土地。

  而今,坪水村村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富硒土壤优势,发展绿色经济。

  坪水村平均海拔600米,常年云雾缭绕、雨水充足,是种植蜜柚的好地方。

  憨厚老实的67岁村民何木生是个种柚好手。10年来,他通过观察研究大山土质、气候变化,总结经验,制定出一套适宜蜜柚种植的施肥栽培方法。“施肥在精不在于多,要根据不同的温度、湿度、时间节点,合理施肥。”何木生说。

  科学的蜜柚种植方法,让何木生花的时间少,收获却相当可观。“去年,我种植了15亩蜜柚,收入7万余元,前年收入更好,有10万元左右。”

  在丰收的同时,何木生还把自己的施肥“秘籍”向邻里乡亲倾囊相授。去年,他通过传递技术帮助贫困户何艺金、何银中增收近6000元。

  在另一座大山中,村民何春松则开辟了一片绿色“新天地”。去年8月,他在山上养起了绿壳蛋鸡、蚂蚁绿壳鸡、珍珠鸡、贵妃鸡等“绿色鸡”。“这些鸡都是放养的,在山中自然生长,每天只喂食一顿玉米,不食饲料,食用过的人都夸赞蛋香肉美。”

  目前,何春松养了6000多只鸡,鸡蛋、肉鸡销往福建、浙江、广东、四川等地,仅上半年就赚了7万余元。他说,放养的900只产蛋鸡每天最多能产400个绿壳鸡蛋,很受欢迎,现已“欠下”3000多个鸡蛋的订单。

  今年57岁的何春松回乡创业之前,在泉州石狮做了20年的海产批发生意。他说:“回来创业可以资助乡亲。”为贫困户提供鸡苗、养殖技术、预防疫苗,帮助拓宽销售渠道……不到一年时间,何春松帮助的11户贫困户,已有7户成功脱贫。

  “黄色”

  改善民生“乐了老百姓”

  80多年前,苏维埃的“红黄”旗帜在坪水村竖起,村民看到了盼头,无不欢呼雀跃;80多年后,改善民生的篇章不断续写,村民的心情是快乐的“黄色”。

  修建道路,是“最好的礼物”。一条由政府出资建设、4.5米宽的水泥路,不仅方便村民出行,更是让村民的蜜柚得以快捷运往外面,卖出好价钱。村主任何明钦说:“现在,马铺乡好柚乡合作社、宝康合作社主动到村中收购蜜柚,节省了村民的运输成本。”

  去年,村里共修建完成4公里多水泥路;今年还将修建2公里,年内实现13个自然村村村通水泥路。村民何火金喜笑颜开:“不仅土路变水泥路,鸡舍猪舍也都拆除了,还设置了污水处理池,村里的环境改善了许多。”

  拓展收入,打破“零村财”窘境。在村部门口,35千伏光伏发电站今年7月投用,仅一个月便盈利5000余元。何艺聪眼里满是兴奋:“这些钱将用来完善村里基础设施,改善群众生活。”

  “富硒土地适合种植农作物,下一步,我们还计划在坪水村开发高山蔬菜产业。”马铺乡组织委员蔡曾锐充满期待,“蔬菜的品牌就叫‘苏菜’,苏维埃的‘苏’。”(记者 苏奕斌 刘婧 通讯员 郑柏玲 文/供图)

 

  • 责任编辑:陈惠华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