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指销售误导”乱象银行销售理财“双录”升级

zz.fjsen.com  2017-09-11 10:42:30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明明买的是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却变成基金;销售人员说好的收益率,到期却“缩水”了……到银行买理财产品,你遭遇过这些销售乱象吗?为了进一步规范银行理财产品销售,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银监会的监管再加码。日前,银监会发布2.0版“双录”新规,要求除代销国债和实物贵金属外,银行业金融机构销售理财或代销其他产品均应实施专区“双录”管理。

  对此,记者走访发现,早在去年,银行理财销售专区“双录”就已在漳州多家银行率先推行,此举有效防范了私售“飞单”和误导销售的乱象,保障了银行和投资者双方的合法权益。

新规:

银行网点理财销售专区须“双录”

在银监会发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销售专区录音录像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要求商业银行设立销售专区,在专区内装配电子系统,对每笔产品的销售过程同步录音录像,即“双录”。

哪些理财产品的销售过程必须实施“双录”?新规要求,除了银行代销的国债及实物贵金属,银行在营业场所销售的其余任何自有理财产品、代销理财产品都必须纳入“双录”管理。从具体操作看,银行首先要设立销售专区,然后在销售专区内装配电子系统,对每笔产品销售过程同步录音录像,并标识出明显的“录音录像”字样。录音录像中,银行人员要完整客观地记录营销推介、相关风险和关键信息提示、消费者确认和反馈等重点销售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规定,银行的录音录像行为应先征得投资者同意,如其不同意则不能销售产品。此外,严禁销售人员在自助终端等电子设备上代客操作购买产品等,投资者通过网点自助设备或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渠道购买产品,不必进行“双录”。

走访:

多数银行已率先推行

事实上,这并不是银监会第一次对金融机构理财产品销售做出规定。2016年2月,银监会印发《关于加强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解决当前群众关切问题的指导意见》,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实施专区产品销售“双录”首次提出了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及工作要求。

采访中,记者发现,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漳州大部分银行已基本完成了销售专区“双录”的建设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实际运行效果。

“早在去年底前,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我行就在辖区各大网点理财销售专区推行录音录像了。”市区多家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那么,“双录”究竟怎么录?上周五,记者来到位于市区胜利西路一家工行网点,一位市民正在网点理财销售专区内购买理财产品。经过一番详细介绍,理财经理向该市民询问:“请问您对这款产品的介绍听清楚了吗?了解清楚这款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投资期限、资金投向和市场风险了吗?还有没有其他疑问?”最后,该市民表示没有问题了,已经了解清楚该产品的相关事宜,并在录音录像设备下,办理了5万元的理财产品认购。

“银行理财产品销售过程包括营销推介、相关风险和关键信息提示、消费者确认和反馈,按照监管要求,录音录像的资料要能完整、清晰、可辨别地记录这些销售环节。”该网点相关负责人介绍,理财销售“双录”可以让消费者更清楚地了解理财产品的发行主体、收益水平、风险属性等内容,真正做到信息对称、自主选择、风险自负。同时,一旦发生销售误导的纠纷,调出录音录像来证明,金融消费者可据此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记者了解到,根据要求,录音录像资料至少应保留到产品兑付后6个月,无固定期限投资类产品应自销售之日起保留12个月,发生纠纷的要保留到纠纷最终解决后。

银行方面还表示,录音录像全部都是自动录制、专网上传,杜绝了网点私自对资料进行下载和修改的可能,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提醒:

买理财前这些步骤须重视

近年来,关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遭遇“飞单”的情况时有发生,让不少投资者损失不少。在银行看来,推行理财产品销售“双录”,一方面可以对银行销售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管,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培养投资者的金融风险意识,帮助他们更加详细全面了解理财产品,避免盲目认购的现象。

当然,为了切实保护好自身的资金安全,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对此,多家银行人员表示,如今,“双录”已成为理财销售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投资者了解“双录”的管理流程后,更应知晓合规的银行理财产品是如何销售,以便在实际购买过程中随时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录音录像过程中,投资者要高度重视,一定要仔细听销售人员的介绍,不清楚的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市区一家股份制银行一位理财经理建议。

银行人员介绍,所有银行理财产品都能登录销售专区配备的“产品信息查询平台”终端查询。凡未在平台上收录的产品,是不允许销售的。“如果有人向你推销的产品无法在平台上查证,市民应立即拒绝认购,以防买到‘假理财’。”该人员说。

需要提醒的是,对于首次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银行首先要对其进行风险测评,根据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推荐相应的理财产品。因此,投资者在填写风险测评问题时,一定要据实回答,真实掌握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切勿随意。一般情况下,投资者一年需进行一次风险测评。(记者 洪跃辉 文/图)

 

  • 责任编辑:陈惠华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