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籍雕塑家吴荣华作品在厦门会晤期间引发关注

zz.fjsen.com  2017-09-13 09:52:50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9月5日,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和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外方代表团团长夫人共同出席“‘美好青春我做主’艾滋病防治宣传校园行——走进厦门大学”活动。在活动现场——厦门大学科学艺术中心展厅,一座火红色的玻璃钢烤漆雕塑《关艾·关爱》引人注目,博得赞赏。这件重达15公斤的雕塑作品是漳籍雕塑家、厦大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吴荣华耗时一个多月完成的。

雕塑《关艾·关爱》火红耀眼,犹如一条飘动的红丝带将舞动着的一男一女两人体巧妙结合在一起。“红色既是防艾标志‘红丝带’的本色,又象征着生命的热烈与辉煌,用红丝带连接男女,是通过艺术手段将抽象的防艾标识转化为具体的实体,寓意着和谐美好的两性关系,以此倡导健康幸福的生命状态。”吴荣华向记者介绍了他的创作构思。他表示,宣传防治艾滋病知识,不能是常识性的解释,需要通过艺术引发对生命、对健康深层次的认识与思考。

跟随老师,与雕塑相遇

说到与雕塑结缘,不得不提“郑成功雕塑之父”李维祀,众所周知,厦门鼓浪屿的郑成功立像,李维祀是设计人员之一。

“大三那年,选修了李老师开的雕塑课,第一次做雕塑,老师带来了两个有趣的东西——树头和石头。”吴荣华说,当时他向李老师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树头象征着生命的成长,而石头意味着一种自然的磨损,两个东西看似不同却象征着雕塑的本体语言——雕和塑。李维祀听了觉得很欣慰,“一个不是雕塑科班出身的人,对雕塑却有特别的天赋”,就这样就读厦门大学美术学院专攻国画专业的吴荣华就与著名雕塑大师李维祀成了忘年之交。

从那以后,吴荣华成了李维祀老师的助手。1997年,已在国画领域有所成绩的吴荣华毅然选择报考李维祀老师雕塑专业的研究生。作为李维祀的“关门弟子”,李维祀最初也有疑虑。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吴荣华以一场高规格的答辩,征服几位雕塑领域的专家,李维祀老师对他的评价是:“吴荣华是两栖动物,海军陆战队,很好地诠释了学科交叉的可能性。”

吴荣华介绍他创作的黄道周雕塑

突破自我,创造雕像之最

在跟随李维祀老师的二十余年,吴荣华曾参与创作了三尊郑成功雕塑的设计和雕塑。6年前,郑成功的祖地——南安石井方面的领导找到了吴荣华,邀请他创作巨型郑成功石雕立像,他先制作了70多厘米的小稿,之后又三易其稿。

“78米的郑成功立像,约是鼓浪屿郑成功像的5倍高,难度超高,”吴荣华说,“鼓浪屿的郑成功像家喻户晓,成为约定俗成的样子,要将新的郑成功像做出自己的特色,比一般的创作都要难。”

2012年,在海沧天竺山脚下的一间厂房,吴荣华带着他的助手团队开始进行7.8米放大稿的制作。“大型雕塑都需要户外作业,日晒雨淋是常有的事。由于是巨型雕塑,设计必须涵盖包括地质勘探、风洞试验、地震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考虑,雕塑时,立像各部分造型的体量对比关系以及轮廓线的角度、线面交接关系等,都要精细地研究和琢磨。而让吴荣华难忘的是,2016年9月的台风“莫兰蒂”来袭的时候,“厂房被夷为平地,所幸郑成功石膏雕塑只是局部受损,在原处屹立不倒”。今年1月,吴荣华才将石膏模型搬运到崇武厂房。目前,78米的郑成功石雕立像设计图已经完成,下一步将把这尊立像打造成石雕。

心系家乡,做些“分内的事”

“林语堂雕像是我和李维祀老师合作的作品。”2001年,刚研究生毕业的吴荣华,应邀为漳州天宝的林语堂纪念馆塑造林语堂雕像。雕像将林语堂先生晚年成熟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连林语堂女儿来到纪念馆,看到父亲的雕像时都不禁惊叹:“连后脑勺都很像”。原来林语堂女儿在父亲晚年经常给父亲梳头,对林语堂的后脑勺再熟悉不过了,对于传神的雕塑,林语堂女儿很是赞叹。

吴荣华告诉记者,他创作用的雕塑泥都是从家乡运过来的。几年前,吴荣华到澳大利亚进修一个月,遇到当地人,他介绍自己来自一个叫作“紫泥”的地方,那里挖地三尺就能看到紫灰色的泥巴,他就是用家乡的土来雕塑的。2003年,吴荣华创造的女娃、汉唐余韵等五件雕塑伫立在龙海的锦江道上,这几件作品分获世界奥运会景观雕塑巡展、全国石雕赛、中韩石雕赛等国际大奖。在吴荣华的工作室里,摆放着一尊小型的黄道周铜像,吴荣华说,这尊雕像是去年为漳浦黄道周公园而做的。作为漳州人,吴荣华说:“为家乡做点分内的事,是应该的。”(记者 邓娜 文/图)

  • 责任编辑:陈惠华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