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非遗传承人杨锡伟 一生结缘漳州八宝印泥

zz.fjsen.com  2018-05-27 10:13:21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1964年,杨锡伟出生在漳州市区那条具有浓厚传统气息的打锡巷,当时的打锡巷集中了漳州民间很多传统的工艺作坊,邻居住着那位八宝印泥传承人,对他更是影响深厚。打锡巷上的一切,在杨锡伟的童年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可能真是注定的缘分,1982年,省政府拨专款兴建了八宝印泥大楼,成立漳州八宝印泥厂。5年后,杨锡伟也机缘巧合调入漳州市八宝印泥厂。

此时,漳州八宝印泥厂处于较为稳健发展的时期,身为厂部供销人员的杨锡伟抓住这个时机,积极参加学习小组,认真向厂里的老师傅学习八宝印泥的制作工艺。

“嘿,小鬼,快上来帮我熬药!”厂里的老师傅经常叫杨锡伟帮忙,自小对印泥就有浓厚的兴趣,杨锡伟自然很是乐意。在帮忙的过程中,他一边向老师傅学习如何熬制草药,如何调配印油等诸多工艺,自己也一边思考,并经常动手进行试验。

靠着勤奋好学跟刻苦的专研,杨锡伟逐步掌握了八宝印泥的整道制作工艺,他还一直反思传统工艺中的不完美之处,不断的尝试创新,也为日后八宝印泥渡过低谷并再度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临危时受命 带领八宝印泥走出困境

没有什么事总能一帆风顺的,对于漳州八宝印泥来说也是一样。

上世纪90年代,因为一些国际上的因素,还有漳州八宝印泥在制作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以致连漳州本地的书画家都不愿使用八宝印泥。1997年漳州八宝印泥厂陷进了低迷的困境中。“当时欠下近200万元的银行贷款,厂里的流动资金仅剩下300余元,印泥厂一度濒临倒闭。”杨锡伟说。

正是印泥厂生死存亡之际,关键时刻,杨锡伟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厂长,挑起了挽救八宝印泥的重担。他说,八宝印泥是个老字号,如果在他们这一代人的手里消失,那就太可惜了!

要使八宝印泥厂起死回生,就要先在质量上交出满意答案。他开始带头改良八宝印泥,在保持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创新改进配方,使印泥的色泽和品质都得到很大提高;他开发新品种、开拓了新市场;他还革新包装,引进了龙泉瓷盒等多种款式。

“当时压力很大,连工资都发不出去。”要想扭转这局面,钱是绕不开的。因为没钱,员工第一个月的工资,还是杨锡伟向朋友借的。他向员工表示,大家要是相信他,就留下来,但工资要拖一个月才能发。没想到员工们纷纷表示支持,他们有信心,八宝印泥厂能够起死回生。后来,漳州市财政划拨了10万元作为印泥厂的周转资金,这也成了他们的救命钱。

经过10年的努力,杨锡伟终于带领大家走出了低谷,2007年印泥厂还清了所有债务,也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不仅如此,八宝印泥也浴火重生再次走向辉煌,再度成为书画名家的不二之选,并成为印泥行业惟一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品牌。

  • 责任编辑:苏海森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