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医疗卫生:优质资源下沉便民利民提升

改革开放40年漳州医疗卫生发展综述

zz.fjsen.com  2018-11-12 08:53:24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漳州市医院龙文分院(漳州市儿童医院)于2017年4月投入使用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服务质量发生了质的飞跃,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和患者就医习惯也经历着深刻变革:从赤脚医生到专业医疗团队;从乡村诊所到县总医院、从“望闻问切”到高科技大型诊疗仪、从“治病”到“治未病”,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我市不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创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让老百姓真真切切地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

体制带动释放医疗机构活力

1979年,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初现。上世纪80年代,我市逐步形成市、县、乡三级卫生防疫网。从“医改元年”——1985年开始,随着医药卫生体制不断改革,我市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逐年提高,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网底更加扎实,最基层的医疗工作者也实现从当初的“赤脚医生”向乡村医生转变,成为农村人口健康的“守门员”。

如今,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明显成效,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明显提升。

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即“县总医院”)建设是今年医改的重中之重。我市有6个县参与试点建设。目前试点县《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和总医院组建流程图均已出台,截至目前,华安县、平和县、云霄县、长泰县、东山县、诏安县均已组建总医院并相继正式揭牌运营。

据了解,县域医共体建设将以县级公立医院为龙头,打破横向和纵向行政区域壁垒,横向整合县级医疗资源,纵向实现医疗资源下沉,并以医保打包支付为主要纽带,建立形成医共体内部的责任、服务、管理、利益共同体。

2014年底至2015年7月,全市市、县两级所有的公立医院按照省定时间节点全部启动零差率改革,实现药品耗材零差率销售全覆盖。2018年,我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漳州市属公立医院工资总额管理暂行办法(试行)》,持续推进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

优势互补,公立医院和社会资本办医齐步走。为支持社会办医,我市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引导社会办医走多元化、高端化、差异化路子,重点发展专科医院和高端医疗,与公立医院实现优势互补。如今,更多社会力量融入了医疗领域,使我市医疗资源更加丰富,2018年全市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力争达到全市病床位总量的23%,2021年力争达到25%左右。

制度创新是根基,用最切合实际的制度服务健康漳州,我市探索不息、一路向前。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支持组建医疗联合体,开展对口支援,鼓励医师多点执业,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建立。

着眼基层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70年代医疗条件有限,不仅看病就医,很多小孩都在卫生院里出生。我出生在卫生院,有没有打预防针也不知道。直到去年,公办村卫生所建起,看病既方便又经济。比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医生给我开了三天的口服药,医疗费用总额26.93元,个人支付6.58元,医保统筹20.35元。”正在看病的龙文区西坑村村民吴光辉说道。

“村卫生所建到哪里,医保终端就开通到哪里”。医保服务开通到村卫生所,越往基层看病,报销比例越高,用政策杠杆有效引导患者下沉基层、方便就近就医,努力实现“大病进医院、小病到基层”,实现村民看病就在家门口。

从2017年开始,我市紧扣“以乡带村、以村促乡、乡村一体、共同发展”目标,全面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延伸服务触角,筑牢农村网底,打通看病就医“最后一公里”,为群众提供就近便捷、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将公立医疗资源覆盖到村级。

据悉,2017年我市完成全市1597个村卫生所全覆盖、50%行政村卫生所达标建设、130所示范公办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今年,正加快推进全市剩余50%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

市、县、乡三级医疗机构实现双向转诊。在推动县域医联体和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中,全市共有3家市级医院与15家县级医院、4家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医联体,20家县级医院与66家乡镇卫生院建立医联体,25家支援医院与69家受援医院签订对口支援协议。

2017年,上级医疗机构接收基层转诊13517人次,经过上级医疗机构治疗稳定后向基层转诊6602人次,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同比增长8.42%,县级医疗机构住院人次同比增长9.31%,县域内就诊率达71.88%,同比提高6.46%。

重在服务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40年来,我市医疗卫生工作已经从当初单纯的医疗救治和简单的卫生防疫,逐步走向医疗体系较为完善、医疗设施更加先进、医疗服务水平更高以及预防保健体系更为完备的全面发展阶段,群众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预防措施得到有力保障,人民健康水平大幅度提高。

记者在漳州市人民医院了解到,来自龙海市程溪镇塔潭村的欧女士8天前来漳州人民医院接受手术,如今恢复良好,再过几天就可以出院。“我们是从乡下来的,最怕医生护士没有好脸色,但这里医生护士态度都很好,有什么事一招呼就过来帮忙。”欧女士的丈夫说,医护人员的态度让他感到既温暖又放心。

2017年和2018年,漳州市人民医院连续两年在省卫生计生委委托第三方对全省190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进行的患者满意度测评中获得第一名,其高满意度正是我市持续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推进健康漳州建设的一个缩影,也是我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印证。

人民满意的医院才是好医院,人民满意的医疗服务才是好的医疗服务。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大力推进项目建设扩充医疗资源、提升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改善医疗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群众就医体验,满足群众看病就医需求。

据了解,2017年,全市共安排医疗卫生建设项目66个,累计完成投资8.49亿元,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15.6%;全年新增床位1031张,千人均床位数达4.55张。2018年,全市共安排建设项目129个,计划总投资161.3亿元,力争实际新增床位1200张,在建或开工项目可新增床位3633张左右。

精准医疗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漳州正兴医院、龙海市第一医院、漳州市第三医院、漳浦县医院先后通过省卫生计生委批复升级为三级综合医院,解决了我市只有1家三级综合性医院的困境。

除此之外,2017年,市卫生计生委批复7家社会资本办医疗机构升级为二级医院,大大提升了我市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满足了群众多层次、个性化的医疗需求。

传承发扬,中医药事业也迎来“春天”。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医药法》和《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十条措施的通知》精神,着力加强中医医院的规划建设。目前,全市有中医类别医院13家,其中三甲中医院1家,二甲中医院8家,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不断完善。2017年,我市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社会办中医”试点市,漳州市中医院被授予“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是福建省中医系统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单位。

医疗机构总体档次提升让群众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健康水平提升明显。全市人均卫生事业费从1985年的10.44元提升至2017年的1420.78元。人均寿命从1985年的68.4岁增加到2017年的77.4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提升。脊髓灰质炎、血吸虫病、疟疾、乙脑、流脑、麻疹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和消除。人口死亡率从49.17‰下降到2017年的6.5‰(统计局常住人口数),孕产妇死亡率从104.68/10万降低至2017年的9.51/10万,远低于国家的20/10万的指标。

改革开放40年成果丰硕,我市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第二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市等荣誉称号。⊙本报记者王心如文/供图

  • 责任编辑:陈志远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