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亲近自然 漳州推进生态环保建设工作纪实

zz.fjsen.com  2019-01-20 09:33:17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又到一年水仙花开时节。圆山脚下,花田连绵。和着清新的泥土气息,淡淡的水仙花香扑鼻而来,忽远忽近,优雅亲切。在这样的花香中,顿感漳州原味生活无限美好。绿色,是漳州这座南方小城最鲜明的发展底色。改革开放以来,漳州一直注重生态环保建设,近几年更是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定位和率先建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目标,启动由“生态佳”向“生态+”的实践探索,促进生态、生产、生活、生意“四生”融合,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

绿色理念:

从“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定位到“生态+”的探索

生态文明建设并非朝夕之事,需要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漳州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全力打造天蓝、山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2011年9月,漳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努力把漳州建设成更加宜居宜业、更具魅力活力的‘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发展目标。

2014年9月,漳州市委十届八次全会提出,持续推进“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建设,争取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2015年3月,全市生态建设推进会召开,提出以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目标,围绕打造绿城、花城、水城、历史文化名城,制定并实施“七个五”生态建设行动计划。同年7月,市委十届十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漳州市“七个五”生态建设行动计划》。

2016年2月,市委市政府召开深化“三个年”活动、打好脱贫攻坚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部署“生态环境建设年”活动,强调要通过实施“七个五”行动计划,保护生态,保护历史,保留文脉,传承文化,促进绿色发展。同年,福建省成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漳州市“十三五”生态市建设专项规划》颁布实施。围绕率先建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目标,漳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上继续奋进。

“五湖四海”,敢为人先的“漳州实践”。2016年12月,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召开,首次提出建设“五湖四海”,实施“生态+”。2017年2月,市委市政府召开推进“三抓三比、十项竞赛”暨工业首季“开门红”工作动员电视电话会议,提出全面开展城乡生态环境提升行动,市中心城区要全力加快“五湖四海”建设,各地县城要加快建设一批片林、花海、湖塘,做到城中有林、城中有花、城中有湖。

由“生态佳”到“生态+”的探索,为漳州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烙下最亮眼的注脚。2018年2月,市委市政府召开深化“三抓三比、十项竞赛”、当好“四个先锋”动员电视电话会议,强调以“五湖四海”建设为抓手,带动各地加快实施一批“生态+”示范项目,促进形成“城中有林、城中有花、城中有湖”,打造“冬有暖阳、夏有荫凉,爱走就走、想坐就坐,清新呼吸、悠闲发呆,自由自在、畅享生态”的优美生态环境,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同年,《漳州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16-2020)》印发实施,进一步以“绿色布局”引领生态建设。

一项项政策的出台,一个个措施的实施,漳州在生态建设之路上奋勇前进。目前,漳州11个县(市、区)全部获得省级以上生态县(市、区)命名(国家级生态县9个),共创建省级以上生态乡镇116个(国家级生态乡镇78个),市级以上生态村1433个。群众家门口的“绿色福利”与日俱增。

绿色实践:

从“没什么可看”到“生活在风景之中”

以前,漳州市区在很多市民眼中“没什么可看”,每当外地朋友来找,经常不知带去哪里闲逛比较合适。如今,漳州市区是公认的“一城花海半城湖,水光山色与人亲”,许多外地朋友深表羡慕:“漳州人民生活在风景之中。”

绿色发展理念,贵在行动,重在落实。近年来,漳州全面开展“三抓三比、十项竞赛”,以“抓生态比城乡建设”“生态与水系项目竞赛”等为抓手,努力构筑幸福当下。

让城市亲近自然。漳州又好又快推进中心城区“五湖四海”(碧湖、西湖、西院湖、九十九湾湖、南湖,荔枝海、香蕉海、水仙花海、四季花海)、南山水岸、圆山林下生态园、九龙江畔“双百”绿化工程等项目建设,带动各地实施一批“生态+”项目,实现“城中有林、城中有花、城中有湖”。同时,着力延展“生态+”效益,努力把产业加进去、效益做出来,让城市更宜业;把文化加进去、旅游带起来,让城市更宜游;把服务加进去、品质提上来,让城市更宜居。

让村庄更加宜人。漳州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农村垃圾治理行动、农村污水治理行动、农房整治行动、村容村貌提升行动等“一革命四行动”,基本实现全市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建立起村庄环境卫生常态化保洁机制。持续推进“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打造了456个富美乡村样板,总结提升的“规划引领、整治先行、突出特色、产业带动”模式成为全国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典范。

“吸进肺里的空气、喝进胃里的水,才是最大的民生。要以铁的决心、铁的措施、铁的纪律,全面提升‘气质’、水质、土质。”漳州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三铁治污、提升三质”,中央和省环保、土地、海洋等督察反馈问题及时有效整改,河湖长制全面落实,“三质”水平持续提升。前段时间,由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共同组织评选的“2018年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名单公布,漳州从全国多个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20个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之一。

推动“垃圾不乱丢、黄土不露天、车辆不违章、经营不占道、广告不乱贴”常态化,漳州出台首部地方性法规《漳州市市容和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区管理若干规定》,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长效化。为避免城市发展造成生态资源遭挤占,漳州通过地方立法,把中心城区人民广场花海片区、上美湖片区、南湖片区、龙江文化生态园片区、角美生态片区等5个重要生态空间片区,约5290亩,划入重要生态空间保护范围的区域,给城市和市民永续的生态福利。

绿色机制:

从“倡导绿色GDP考核”到“签订生态环保目标责任书”

从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到构建“绿色发展布局”,从“倡导绿色GDP考核”到“签订生态环保目标责任书”,从“铁腕执法震慑”到“市场力量推动”……漳州在探索绿色机制之路上不懈努力。

漳州落实地方党政领导生态环保目标责任制,每年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与各县(市、区)、开发区(投资区)党政主要领导签订生态环保目标责任书,考核结果作为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从2016年开始,每两年对各县(市、区)、开发区(投资区)和市直相关单位落实环境保护决策部署、突出环境问题及处理、环境保护责任情况进行全面督查,时刻提醒领导干部做好“生态文章”。

构建“绿色发展布局”。漳州把全市国土空间明确划分为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形成“山区保护生态、沿海发展产业”总体格局,努力朝着“用全市1%的土地创造50%的工业产值、用全市5%的土地创造90%以上工业产值”的目标迈进。全面启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对红线范围内实行最严格的管控措施,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坚决禁止“高污染、高能耗”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

倡导“绿色GDP”考核。漳州“量体裁衣”,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对平和、南靖、长泰、华安4个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县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农业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同时,将芗城、龙文、龙海、长泰、南靖、平和、华安、漳州台商投资区纳入重点流域生态补偿范围,逐步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激励约束机制。

铁腕执法在行动。漳州认真实施新《环保法》及其四个配套办法,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清水蓝天”、环境执法大练兵等执法行动,2018年1-11月共立案查处行政处罚案件564件,处罚金额2760万元,案件数量、质量均位居全省前列,形成有效震慑。

市场力量来推动。漳州全面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鼓励已配套减排治理设施的企业将富余的排污权指标上市出让,让企业强化“排污要付费,减排能获利”意识,主动减少污染物排放,运用市场机制提高环境资源配置效率。2018年,漳州后石电厂转让氮氧化物排污权获利1500多万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十佳绿色生态旅游城市……一个个金字招牌的陆续捧回,让漳州的发展更有后劲、更加可持续。

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漳州生态城市竞争力在全国287个城市中居第21位,居全省9个设区市首位。2014年,肯锡全球研究院联手哥伦比亚大学和清华大学发布“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资源排行榜,漳州位居全国第3位。2015年,中国生态养老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发布了《2015中国养老城市排行榜50强》,漳州位居全国第7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7年,漳州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再次位居全省第一。同年8月,漳州被授予“中国十佳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城市”荣誉称号。同年9月,在中联部举办的“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绿色发展”专题宣介会期间,漳州市委主要领导向300多位外国政要、驻华外交官宣讲漳州探索“生态+”模式、延展“生态+”效益、大力推进“五湖四海”项目建设、努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通道的做法和成效,引起强烈共鸣。目前,以漳州“五湖四海”为示范的系列生态项目周边,已累计吸引近50个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逾80亿元。(记者 邱丹燕 蔡柳楠 通讯员 黄毅强 叶木林)

  • 责任编辑:陈惠华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