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句五言杂句 龙文村民讲述故乡70年变迁

zz.fjsen.com  2019-09-23 08:20:00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龙文区下洲村,有这样一位老人,以上千字的五言杂句写下自己故乡的历史变迁。他叫蔡渊水,今年74岁,是下洲村的会计、文书。此前,他用小楷写下了五万多字的《下洲史志》,“五万字太长,担心人家没有耐心看。”近期,他把这些内容提炼出来,形成129句的五言杂句。“我写这些不图名、不图利,是兴趣使然,更是想为子孙后代留点东西,让他们记得住乡愁。”

“浮洲育吾七十载,知恩报恩理应当。万字残书留后代,只因历史难重来。”蔡渊水写下这首诗,作为《下洲史志》的结尾。《下洲史志》记载了龙文区下洲村的历史由来、重要的社会活动以及经济发展情况。“从新中国成立前,到土地改革,再到改革开放,再到……每一个时代每一个阶段发生了什么事,我都清楚地记下来。”蔡渊水说,一开始写史志,是村里的提议,他生长在村里几十年,了解村里的情况,又是村里的文书,这个任务自然落在他身上。

“追溯历史的过程中,感受时代发展的变化,非常鼓舞人心。”蔡渊水不辞辛劳,辗转村里的各个角落,和不同的村民聊天,多方求证,收集资料。花了近两年时间,于2009年写下第一版四万字的《下洲史志》,每一篇的结尾,蔡渊水都用一首诗总结陈词。

2010年起,下洲村开始拆迁,几年间,下洲村变成社区,村民变成市民,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四周公园环绕,村民们住进了现代的花园小区。于是,蔡渊水继续修订《下洲史志》,增加了一万多字,补充了2010年后下洲村的发展状况,于2017年补充完成。

采访时,记者不禁好奇,蔡渊水一介村民,何以满腹经纶,书写青史?原来,蔡渊水1963年高中毕业于漳州一中,他当时的考试成绩,总名列前茅。他尤其好爱文学和书法。“我们总是用毛笔蘸水,在现在市政府芝山红楼里地上的大红砖上练字,里面的每一块砖我都很熟悉,毛笔都写坏了很多根。”

由于彼时家中困难,蔡渊水下有6个弟弟,他无奈放弃了高考。1964年,蔡渊水获得了保送上大学的机会,但由于父亲反对,他再次与上大学“失之交臂”。

“我就带着一根毛笔,一个算盘回到了下洲村。”从上世纪70年代起,蔡渊水便在村里当起了会计、文书。“虽然没有上大学,但我还是喜欢看书、习字。从60年代开始,我就卖春联,给庵庙写梁柱、牌匾等,贴补家用,持续了40多年。”

“浮洲下洲村,九龙江下游。……旧貌已不见,新家在眼前。疑是西湖游,人在故土上。丹阳映碧波,白鹭伴轻舟。清风拂杨柳,漫步诗意浓。市场生意旺,校园书声朗。高楼湖边立,花园似天堂……”蔡渊水在一张1.2米高、2.5米长的宣纸上,写下了1290字、129句的《五言杂句——下洲村旧事记》。这些诗句的内容,皆源于《下洲史志》。

“五万多字太长了,我怕人家懒得看,就寻思着写一个简版,用五言诗,易读懂。”在去年底完成《五言杂句》后,蔡渊水近日又大抒感慨,写下一段《下洲旧事记写后话》:“《下洲旧事记》按《下洲史志》中内容缩写,按闽南话通俗易懂五言杂句顺口溜方式记下,以利于传递。写出下洲村七十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七十年来下洲村民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勤耕苦读,把握机遇的成果,告诫后代不忘根不忘恩不忘本,建设更美丽的新下洲。”(陈秀平)


  • 责任编辑:林永清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