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山海的“接力长跑”

zz.fjsen.com  2020-09-04 09:19:57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近日,位于海原县的闽宁科技园内,由漳籍企业家创办的卡立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工人正有序作业。 漳州市积极组织动员企业到中卫投资兴业,近两年来先后有26家企业落户中卫,累计完成投资16亿元。闽宁科技园现有4家漳籍企业入驻,招聘当地工人423人(建档立卡户158人)。 本报记者 张俊毅 摄

漳州与宁夏,从东海之滨至六盘山麓,相距2400公里。

一个是海滨邹鲁,一个是塞上江南,在1996年终于千里结缘。

从此,山海牵手,开启了一场东西部互学互助、对口协作的“接力长跑”。

24年间,一批又一批漳州援宁干部接力对口帮扶,与宁夏各族干部群众一起,拓田地、开厂房、强产业、育人才,用智慧和汗水向贫困发起挑战,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每个细节,将深情镌刻进每一位父老乡亲的心灵最深处。

24年后,曾经偏远贫瘠的土地上广厦栉比、良田万顷、产业成群,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扶贫更是从单向帮扶拓展到两地经济社会全领域、多角度的深度协作和互学互助,在基础设施、人文交流、社会事业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和重要经验,漳宁两地发展实现同频共振。

24载春秋,闽宁同心、山海共情,经验做法薪火相传、久久为功。回望相识路,每一步皆是深情厚谊;展望新征程,两地义无反顾地携手脱贫致富小康路。

精准“输血” 山海融情

不久前,宁夏中卫市海原县名特优新农产品推介会在漳浦县圆满落幕。

报喜电话打回海原,闽宁协作驻点干部、海原县政府办副主任刘镇洁语带兴奋:“到场的100多家企业对咱们带来的香水梨、硒砂瓜、小杂粮、纯胡麻油等产品赞不绝口,更有8家企业现场签订购销框架协议书,订单总额超8600万元。”

一长串的海原特色农产品从刘镇洁的口中欢快蹦出。谁曾想到,这些备受市场青睐的产品,来自曾经生态条件差、产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初到海原时,被这里的贫瘠所震撼。全县85%以上劳动力外出务工,失去壮劳力,当地产业更发展不起来,日子越过越穷。” 刘镇洁告诉记者,海原县所在的宁夏西海固地区,曾有“苦瘠甲天下”之名,到2018年底,全县仍有31个深度贫困村未脱贫出列,占全区未脱贫出列深度贫困村总数的三分之一。

2016年,漳州市援宁扶贫协作单位从固原市彭阳县调整为中卫市海原县,由漳浦县进行对口帮扶。“捐资捐物只能短期见效,管不到长远。”在多次实地考察和专题研讨后,漳浦以特色产品为载体的“村企结对”援建模式在摸索中启动。

来自漳浦经济基础较好的31个村和31家重点企业深入海原,与该县31个深度贫困村两两结对,通过流转荒坡、建设水利灌溉项目、带动当地百姓依据气候和土壤深耕优良品种等举措,逐步打造出成规模的梨园、瓜田、胡麻林等产业基地,并将大大小小的特色产业车间向贫困村靠拢聚集。

“车间聘用的工人优先录用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家不用出村就能打工、赚钱,还不耽误务农和顾家,村民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 海原县副县长孙占宏告诉记者,4年间该县打造出13个扶贫车间,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080人实现脱贫。

从围着锅灶转到围着田地和机器转,海原县的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今年3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正式宣布海原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成功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而这仅仅是漳州开展闽宁扶贫协作的一个小小缩影。从1996年初次“相遇”至今,漳州累计援助宁夏资金逾3.4亿元,援建项目逾百个,带动近千家漳籍企业、逾万名漳籍商人在宁夏投资兴业,接续改善近8万名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根据闽宁互学互助对口协作第十八次联席会议有关精神,漳州和宁夏两地还进一步扩大了结对帮扶层面,由漳州台商投资区对接帮扶闽宁镇,并于2014年12月签署了台商区角美镇与永宁县闽宁镇的结对帮扶协议,2016年11月签署了台商区管委会与永宁县政府的结对帮扶协议,推进两地对接协作。

从冷凉蔬菜到酿酒葡萄,从杂粮种植到塑料制品、服装等轻工产品制造,一个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的崛起,正在改变这片土地的贫瘠面貌。而以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精准施策助脱贫的“漳州帮扶模式”,也从一开始的输血式帮扶向开发造血式扶贫转变。

深度“造血” 久久为功

在宁夏银川永宁县闽宁镇的每一天,朱勇聪都觉得格外“新鲜”。

时任第二十批福建援宁队领队、漳州龙海市港尾中学副书记的他,每天6点都会早早起来,在驻点宿舍楼下的早餐店喝上一碗面汤,然后一路感受着小镇不同于南方的西北风情,向援教的闽宁第二中学走去。

7点的学生跑操,他总是第一个到。精神抖擞地跟着大家一起喊口号、做运动后,开始一天新的授课。

“对这里,我是打从心底里喜欢,才希望它更美好。我们不仅带来了沿海地区的先进理念,也带来了爱拼才会赢的精神风貌。我们要做的,是延续和拓展,是传承更是创新。”朱勇聪的话,道出了漳州援宁队员们的心声。

24年间,驻点干部来了,企业家来了,援宁医生来了,支教老师来了,科研工作者来了……一股又一股挑战贫困的力量从漳州向六盘山地区汇集。他们躬身为桥,消弭山海的距离;他们深度“造血”,推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由单一的经济合作发展向教育、医疗、文化等多领域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协作发展。他们说,既然接过了闽宁协作的接力棒,就要跑好这场接力赛,全力做好的每一件实事,帮助宁夏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只要你需,只要我有。在这场漫长的“相恋”中,漳州与宁夏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同呼吸、共命运,相知相随。每个倾尽全力付出的身影,都在时空中清晰定格:

身患盆腔肿瘤的老爹急需手术治疗,但驻点县的医疗条件落后,连最基本的输血设备都无法保障,第六批援宁医疗队队长、漳州市医院甲状腺外科主任洪建明紧急制定方案、科学调配有限资源,快准狠地完成了这次被认为“不可能完成的手术”;

援助的学校教学资源匮乏,第四批援宁支教老师、漳州平和县育才中学叶明光干脆自己动手做起各种教具,并在疫期开设空中课堂,帮助同学们进行线上答疑和专科辅导;

深扎闽宁镇进行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项目的农业专家雍楠,更是在技术创新、提质增量的同时,充分发挥产业融合、辐射带动作用,助力当地农业实现全环节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挂职干部通过开展“镇对镇”“镇对村”“企对村”“社对村”“校对校”“医对医”嵌入式帮扶,传帮带本地教育、医疗、农业人才,为宁夏留下一支薪火相传、永不带走的队伍。

而多方参与、深度协作的扶贫开发新格局,不仅孕育出宁夏当地的内生动力,更形成了反哺故乡的巨大“造血”力量。

通过劳务输出,一批又一批宁夏乡民走出西海固,到漳州来掌握了技术、积累了经验、开阔了眼界、积攒了资金,一批又一批的他们回到宁夏创办闽宁返乡农民工创业园,成立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办服装加工厂……手牵手联农带农,在短短三四年时间培育起颇具规模的本土产业集群。

同心同行 共赴小康

“你从八闽大地走来,带着海风,带着温暖,几回回梦里回到六盘山,闽宁情谊割不断……”这曲流传在宁夏的新编小曲儿,道出了宁夏各族人民对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的真挚情谊。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关于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要指示,及省委和省政府相关决策部署精神,今年5月漳州市委专门召开了市委常委会,对我市闽宁扶贫协作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并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产业、人才、就业等领域协作,发扬连续作战作风,倾注真情实意,投入真金白银,着力真抓实干,助力对口帮扶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等具体要求。连日来,市委书记邵玉龙更是率队远赴宁夏银川、中卫、固原等地考察交流,推进我市援宁举措落地落实,进一步提升两地扶贫协作成效。

如今的宁夏大地一派火热:宏达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带来的白萝卜生态种植项目,正在宁夏遍地开花;漳州帮忙引进投产的环保型蔬菜保鲜箱项目,年产量已可达120万套;海原县卡立方智能卡、西平智能绣等项目,纷纷争先落地;果蔬、红酒等产业正与当地文旅产业融合迸发,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和移民群众广就业、促增收,加快脱贫致富……

“我们还在台商投资区商业中心设置了闽宁协作扶贫展厅,帮助永宁(闽宁镇)企业拓宽特色产品销售渠道,协助中卫市在漳设立‘宁夏(中卫)特色产品展销中心’,并给予免收租金或减半租金等优惠政策支持。”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下阶段我市还将进一步协调推动宁夏农特产品进入漳州商超、农产品物流城,加快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推动两地发展同频共振。

扶贫誓言,山海为证。跨越山海,这场远隔千里的接力长跑仍在继续,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画卷也随之壮丽铺展。☉闽南日报记者 陈瑞珠 蔡柳楠 通讯员 穆伦刚

  • 责任编辑:陈志远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